深圳推進“地等項目”實現學有優教

2020年09月14日08:05  來源: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深圳推進“地等項目”實現學有優教

  9月開學季,深圳市龍崗街道新生社區的適齡兒童順利坐進明亮的課堂——配建72班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深圳市仙田外國語學校。這是深圳在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發揮“局區合作”改革創新優勢,推動從“項目等地”向“地等項目”轉變,打造“學有優教”民生幸福標杆的生動實踐。

  仙田外國語學校所在的龍崗街道DY63單元,規劃居住用地分布密集,教育資源存在供需矛盾。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及龍崗管理局未雨綢繆,積極協調區教育局向發改部門申請該校立項,並實現項目手續辦理和建設工程同步開展,主體建設和道路等公共配套項目等一攬子解決,同步開發、同步建設、同步啟用。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說,2018年起,該局與龍崗區政府簽署框架協議,合作探索推進公共項目實施。龍崗區對教育設施全面梳理,將成果納入“多規合一”平台,開展公配項目“一張圖”建設。通過這一平台,以及“區-街道-單元”的規劃傳導機制,龍崗區改變了過去公共項目建設“打補丁”式的推進模式,實現了公共基礎設施精准的“規劃引領”。仙田外國語學校就是從一批用地情況成熟的規劃未建義務教育用地項目中,優先篩選出來的急需項目。

  該負責人表示,2019年“多規合一”平台范圍從教育擴大到醫療、養老、交通等十大類公共基礎設施領域,梳理用地1437個、約2300公頃,建立了“一庫一圖一計劃”的公共基礎設施用地靶向供應和“公配台賬+分區指引+三年用地保障計劃+優化備用庫”的成果體系,實現多方式查詢、多維度統計、多角度展示等目標。同時,公共項目改變了“一事一辦、串聯審批”推進模式,探索建立“預選址、預立項、預征拆”和“批量式”實施的新模式。大大縮減了項目施工周期,實現了“項目等地”到“地等項目”的根本性轉變。

  從成效來看,以需求為導向保障項目精准供應,有效提升了用地供給量,實現了資金、土地、需求的一致性。2019年龍崗區新增土地供給量同比增長300%。教育設施、醫療、文體設施實現100%對應。

  “局區攜手”改革創新拓展開來。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先后與寶安、光明、坪山、羅湖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因地制宜、因區施策,在規劃實施、存量挖潛、生態保護、特色塑造等領域探索實踐,形成更多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坪山區創新了“先整備后統籌”的土地整備模式,光明區探索了市區聯動的規劃編制機制,寶安區以規劃為引領推動城市更新連片升級改造,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學有優教”是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民生幸福標杆之一。今年,深圳安排了520.8公頃的新增用地建設公配設施,全面保障教育、醫療等12類民生設施項目落地,其中包括34所高中(園)。伴隨一座座新校園投入使用,在孩子們一張張歡樂純真的笑臉背后,民生“七有”福祉邁向觸手可及的“七優”。(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歐陽丹 鄭粵桂)

(責編:劉淞菱、李語)

關注我們

掃碼關注我們掃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