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中國新聞史學會2021年學術年會在深圳大學舉行

2021年10月18日16:21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參會人員合影。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深圳10月18日電 (陳育柱)10月16日至10月17日,以“新文科與未來傳播: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為主題的中國新聞史學會2021年學術年會在深圳大學舉行。國內外700余位新聞學與傳播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參與了本次會議,共同探討新時代新聞傳播學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10月16日,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致辭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聞與傳播學科的專家學者,對深圳大學以及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的創學目標以及一直以來的發展進行了簡要介紹,並表達了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繁榮發展的美好期盼。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潤澤在本屆學術年會開幕式上致辭表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會希望以新文科為框架,展望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學術版圖,推動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深入發展。

  開幕致辭環節由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主持。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余清楚主持了大會主題發言環節,介紹了此次發言的國內外知名學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邁克爾·舒德森通過線上的方式發表了有關媒介與傳播史研究中的技術決定論的主題報告。他認為,對新聞史的研究應將新聞業的變遷與其所處社會的歷史變遷相勾連,在關系和互動的視野中展開考察。在技術受到大量關注的今天,技術更應該是媒介與媒介史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基於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技術、媒體、社會三者的關系,以及技術決定論這種思潮。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從大會主題中的新文科框架出發,闡發了新時代背景下新聞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他提出人才培養的“一強化五改革”模式:“一強”,指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五改”為改革高校教學團隊的發展模式、改革新聞人才的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實踐教學、改革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胡百精以“在歷史敘述中開啟未來”為主題發表了演講。他表示,史論研究是新聞與傳播研究的基礎,它對未來的學術研究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新聞傳播學的學者應當保持對歷史和理論問題的進取意志。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通過闡述馬克思主義以及近代中國報人的新聞實踐介紹了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理論淵源,並對未來的學科建構提出一些建議。她表示,歷經三十余年的不斷求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已成為建構中國新聞事業和理論的基石。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聚焦數字時代的算法問題,以一種規范性視角討論了信息傳播中的算法善用。她認為,在如今的“算法社會”中,算法的隱形邏輯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如何拆解算法的黑箱、如何要求算法的制定者“善用”技術,應是未來的信息傳播中被重視的話題。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岩從加速社會與群聚傳播的視角出發,探討了信息現代性的張力。他表示,數字技術以及后工業社會的加速發展為群聚傳播時代的出現提供了土壤,群聚傳播引發的信息生產方式的轉變,使得社會生產關系也隨之發生了變革。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予敏縱向梳理並分析了新聞傳播學的歷史意識。他表示,新聞作為一種記錄的方式,本身就帶有歷史的屬性。但新聞不僅是歷史的載體,也是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在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中,思考新聞與歷史的關系至關重要。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以“信息社會轉型中的新聞學知識體系創新”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她認為,在技術導致的信息社會轉型背景下,新聞學知識的定位、內容以及框架應該被重新思考。新聞知識體系的創新將是未來新聞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陳建雲與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先紅就以上主題與報告的學者們展開了討論,對新文科的框架、新的信息時代對新聞與傳播學科的挑戰與發展進行了學理性的探討。

  本屆年會由中國新聞史學會發起主辦,深圳大學聯合主辦,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深圳大學媒體融合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承辦,中國新聞史學會各二級機構協辦。學術年會共設有院長論壇、主編論壇、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會議以及24個新聞傳播學不同領域的分論壇。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