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王京生 | 全民閱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2022年04月27日08:18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全民閱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指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中華民族自古提倡閱讀,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讀書看起來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關乎個人、城市、民族和國家,絕不能等閑視之。

  閱讀是實現個人價值和夢想最重要的基石

  讀書是一種靜穆的偉大。對個人而言,全民閱讀就是要讓“以讀書為榮”成為我們的價值觀念,讓“以讀書為樂”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以讀書為用”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隻有構筑形成這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進步階梯,人的一生才能收獲精神上的充實、幸福與美滿。

  一、樹立“以讀書為榮”的價值觀念

  尊重知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閱讀則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徑。在古人看來,讀書超脫了現實生活的限制,著眼於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完美,著眼於對知識的渴求和尊重,著眼於對家庭和國家的責任,因而他們以讀書為榮。在古代,讀書往往與人生志向、氣節聯系在一起。中國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們通過讀書將個人與社會、國家、民族緊密聯結,認為讀書是實現人生抱負、彰顯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此浩然正氣,超越個人名利得失,直至今日依舊振聾發聵。

  二、培育“以讀書為樂”的生活方式

  讀書除了提升個人修養外,應成為尋求快樂之源的生活方式。人終其一生在追求幸福,“讀書”無疑是幸福最重要的一個源泉。

  讀書之樂,樂在求知。人生而有好奇心、求知欲,讀書首先能滿足人獲取知識的天然欲求,帶來“知道”“明理”之樂。

  讀書之樂,樂在審美。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學習”對人生的意義,能上升至審美情調的層面。宋元學人翁森所做組詩《四時讀書樂》,以四季讀書的不同感受,呈現了讀書之樂。春天“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夏天“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秋天“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這飽含著快樂、氣節與風骨的意象,帶來審美的妙趣與情調。

  讀書之樂,樂在心靈。伊薩克·巴羅說:“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至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慰藉心靈的朋友、老師、伴侶等,都在書中與你心靈相通、共鳴共情。法國作家阿蘭將讀書與做夢相提並論,讀書的樂趣在於閱讀過程中神思飛揚、了無羈絆,依著文字尋找心靈放飛的家園。

  讀書之樂,樂在表達。讀書帶來的表達之樂,在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等詩句,都得以生動體現。

  總之,讀書裡有美學、有詩意、有想象、有哲思,能給我們求知之樂、審美之樂、心靈之樂、表達之樂,但讀書之樂遠不止於此。

  三、搭建“以讀書為用”的進步階梯

  讀書對人而言,除了滿足精神需求,還為實現人生價值鋪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在知識時代,讀書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式。

  讀書是實現自我、跨越階層的階梯。讀書幫助人們積累知識、獲取經驗,增長智慧和才干,使人走上進步的階梯,實現人生目標。正如高爾基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打破階層固化的有效途徑,中國很早就以科舉方式選拔人才,讓貧寒子弟以讀書改變命運。如今高考依然是中國社會打破階層固化、實現人才流動的基本舉措,是個人邁向成功之門的通道與階梯。

  讀書是學以致用、兼濟天下的工具。讀書可以陶冶性情,觀察世風民情、考見治理得失,可以結交同志、切磋砥礪、提升群體素養,可以“怨刺上政”,即溫柔敦厚、不卑不亢地向執政者進諫、提出建設性意見。從個人到社會再到國家,從為人處世到社交雅集再到治國理政,讀書是從多方面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人隻有通過閱讀學習專業知識,才能掌握技能、安身立命。同時,讀書時獲得的各種詩意感受,或優雅淡泊、或寧靜高遠、或欣欣向榮、或活潑歡樂、或清新平和、或馥郁清幽,能夠讓我們身居鬧市或於嘈雜浮躁中“詩意地棲居”。

  讀書是提升氣質、塑造三觀的途徑。除了具體的“學以致用”,讀書還具有“無用之用”。古代讀書最基本的目的和作用在於“修身”,以無限接近“君子”的品性。曾國藩“唯閱讀能改變氣質”,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描繪了讀書帶給人的氣質變化。

  培根《談讀書》中寫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庄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性格就包括從閱讀中塑造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讀書使我們形成高貴的靈魂和思想。

  全民閱讀:城市文明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2013年,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這項榮譽是該組織授予全球城市在全民閱讀領域的最高榮譽,深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獲得這項榮譽的城市。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持續推進全民閱讀,還在“閱讀”上創造了一系列的中國“第一”。

  深圳是國內第一個建造大面積書城的城市(1996年)﹔第一個推廣“全民閱讀”開展“讀書月”的城市(2000年)﹔第一個提出“文化立市”建設“圖書館之城”的城市(2003年)﹔第一個建設“24小時書吧”的城市(2006年)﹔第一個成立閱讀聯合組織的城市(2012年)﹔第一個發布“城市閱讀指數”的城市(2014年)﹔第一個提出建設“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的城市(2015年)﹔第一個“為閱讀立法”的城市(2016年)﹔第一個開展兒童早期閱讀項目“閱芽計劃”的城市(2016年)等等。在這“唯一”和一連串“第一”的背后,是深圳市民和政府對閱讀的一系列認識決定的。

  一、深刻認識城市的本質

  深圳的起點是經濟特區,深圳為何與讀書有深厚的不解之緣,以至於它在短期內,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這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分不開,也與深圳的建設者、領導者對城市概念的思考分不開。

  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深圳市委、市政府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深刻地認識到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從過去的拼經濟、拼管理,進入了拼文化的階段。文化成為決定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核心競爭力,成為城市的特色與魅力所在。這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基本邏輯,而最終起關鍵作用的是文化。正是因為形成了這樣的城市文化觀,深圳將“文化發展”定為城市發展的主題,邁向“以文化論輸贏、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敗”的時代。

  基於這樣的認識,深圳率先開展“全民閱讀”推廣工作,首創閱讀文化品牌“深圳讀書月”。2000年11月1日,首屆深圳讀書月啟動,自此開始全民閱讀推廣的長期探索與實踐,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2屆,以“高貴的堅持”培育了讀書向學的城市風尚。2009年、2019年,兩次由中宣部牽頭舉辦的全國全民閱讀經驗交流會在深圳召開,均高度肯定了深圳全民閱讀在全國所產生的品牌效應和示范作用。在第20屆深圳讀書月啟動儀式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文化助理總干事班德林先生發來賀信,稱贊深圳:“這座建市歷史隻有40年的城市,已堅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長達20年,成果斐然,讓人驚嘆。”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長鄔書林評價道:“深圳是全國全民閱讀活動開展最早、效果最好、影響力最大的代表性城市,書香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截至目前,深圳已連續6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這與城市濃郁的書香氛圍是分不開的。

  二、以閱讀涵養城市文化

  深圳的起點是經濟特區,同時是一個新興城市,城市的建設者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曾經的深圳,被某些人詬病為“文化的沙漠”。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於實現城市文化發展的華麗蝶變。探索中,深圳明確了“用讀書壓制浮躁,用讀書驅除粗俗”的發展戰略,這也是深圳提倡讀書活動的起點。

  “文化深圳,從閱讀開始。”從此閱讀成為深圳文化的一張閃亮的名片,深圳不斷追求著更高的文化品質與格調,不斷創造著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文化新的繁榮。閱讀貫穿了深圳文化建設的起點和發展的始終,深圳通過閱讀熔鑄了強大的文化基因。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民閱讀工作,堅持把全民閱讀作為推進“文化立市”“文化強市”戰略的基礎工程,在全國率先把全民閱讀提升到市委、市政府決策規劃范疇,作為城市重要的戰略選擇。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關於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快學習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隨后深圳讀書月組委會根據《意見》制定了《深圳讀書月發展規劃(2011—2020)》,為推動全民閱讀尤其是深圳讀書月的全面、深入、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導和保障。“政府倡導、專家指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媒體支持”的運作機制被譽為我國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圳模式”,能科學高效地聯動政府和民間力量,調動企業、媒體、社會機構、閱讀組織和廣大市民的積極性、能動性。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不過42年,卻用一半以上的時間,持之以恆地推進全民閱讀,全民閱讀的種子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根脈和基因,彰顯了經濟特區在文化上的高遠追求、高貴品質。在推廣全民閱讀的進程中,深圳不斷探索培育先進的閱讀文化理念,深圳讀書月多年來的年度主題以及因此而流傳開來的閱讀理念一直廣受關注:“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實現市民文化權利”“城市崇尚閱讀,閱讀改變城市”“營造書香社會 共創美好未來”等等,早已成為守護著這座城市的精神與意志。

  深圳的使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先行示范”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還體現在建設城市文明典范的精神文化方面。深圳在建設發展進程中始終篤行黨中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重要精神,22年推廣閱讀的高貴堅持,連續舉辦的深圳讀書月累計開展了公益閱讀文化活動9260余項。

  全民閱讀的長期推廣與蓬勃發展,讓深圳早已揮別“文化沙漠”的謔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更是對深圳以閱讀涵養城市文化的莫大肯定。

  三、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市民文化權利

  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和發展理念,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面實現人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文化權利。文化權利包括享有的權利、參與的權利、創造的權利和創造成果被保護的權利,這些權利無一不和讀書有關,且關涉到每一個人。可以說,讀書是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需要城市率先實現保障。

  “實現市民文化權利” “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當年被市民評選入深圳“十大觀念”,也表明了市民對閱讀權利的迫切需求。深圳市委、市政府持續推進實現以閱讀為基礎的市民文化權利。

  第一,保障市民文化享有的權利。20世紀80年代,深圳“勒緊褲帶”興建八大文化設施,其中就有深圳圖書館。2003年深圳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圖書館之城”,如今已建成“千館之城”,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21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圖書館(室)733家,其中市級公共圖書館3家,區級公共圖書館9家,街道及以下基層圖書館(室)721家,306個各類自助圖書館(包含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235個、24小時書香亭71個)﹔已建成6座面積均超過3萬平方米的書城文化綜合體和700余家各類實體書店,每年依托書城書吧開展超過1萬場公益文化活動,極大滿足了市民享有閱讀的文化權利。

  第二,保障市民文化參與的權利。2012年,深圳成立了國內首家閱讀聯合組織“深圳市閱讀聯合會”,截至2021年,培育了130余個國內高水平民間閱讀組織。在每年世界讀書日期間,民間閱讀組織紛紛推出特色閱讀活動,讓書香在城市流動,讓深圳處處書香滿溢。2016年,深圳市愛閱公益基金會率先發起“閱芽計劃”,為0—6歲兒童和家庭免費發放適齡“閱芽包”,鼓勵和支持家長積極開展親子閱讀實踐,是全國首個群團組織與社會組織聯合推動的兒童早期閱讀項目,旨在更好地實現市民參與閱讀的文化權利。

  第三,保障市民文化創造及創造成果被保護的權利。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要讓“人人創新”成為新浪潮、新態勢。“深圳文化,以創意為代表”,連續多年發布的《深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報告顯示,深圳在雙創綜合指數、注重雙創環境綜合提升、雙創資源開發配置力度、雙創價值與社會成本平衡等方面居全國領先。深圳“雙創”之強與深圳政府的自覺、民企的活躍、高科技的優勢密不可分,也較大程度歸功於深圳市民“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以讀書為用”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深圳還率先為閱讀立法,明確和規范了政府在全民閱讀推廣中的作用和行為,為市民閱讀權利的實現提供保障和條件。2016年以來,深圳出台了《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將“市民閱讀權利”上升到法律層面,作為公民的權利進行保障。

  以“世界讀書日”、深圳讀書月為平台契機的全民閱讀活動愈發精彩紛呈,可持續地滿足市民讀者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更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貫穿於深圳人的日常生活中,由此發展形成了這座新興城市獨特的閱讀文化和書香氛圍。

  四、閱讀驅動城市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創新力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全球范圍來看,閱讀指數和創新指數成正比,競爭力強勁的城市往往是愛讀書的城市。閱讀能培養出與創新息息相關的科學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能進一步錘煉人們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閱讀推動城市發展,是城市乃至國家創新力、競爭力的關鍵來源。

  深圳在閱讀推廣領域的長期努力,取得顯著成效,並突出體現在深圳作為“創新之城”的持續發展中。深圳在居民閱讀率、閱讀量、閱讀時長、數字化閱讀等指標上,長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第十六次國民閱讀調查”對全國50個城市進行了閱讀指數測算,結果顯示,深圳的城市閱讀指數值位列全國第一。據最新測算結果顯示,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閱讀紙質圖書9.15本,比全國水平(4.7本)多了近一倍﹔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閱讀電子圖書11.7本,是全國水平(3.29本)的3.56倍。

  通過全民閱讀推廣,深圳市民的文化水平、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閱讀與學習的成效直接作用於城市建設,充分體現在深圳特區40多年來的飛速發展上。僅從創新能力上看,2021年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第三次位居全球第一,共13家中國企業進入申請人排行榜50強,其中包括7家深圳企業,深圳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更以6952件登頂榜首,這是華為連續第5年獨佔鰲頭。據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顯示,深圳創新能力指數在72個創新城市中排名蟬聯第一,其中,深圳的創新治理力、成果轉化力、技術創新力、創新驅動力均居全國第一。

  全民閱讀: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工程

  全民閱讀絕不僅是可有可無的文化事件或文化現象,它關系到民族復興目標能否實現。世界經驗表明,國民讀書率的高低,對國家與民族的興衰成敗具有巨大的影響。推進全民閱讀、提高全民素質,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之舉,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一、閱讀傳統是中華文明的基因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熱愛讀書的民族之一,原因主要有三:哲人提倡、技術支撐、科舉制度。

  哲人提倡,形成閱讀傳統。《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一句就是勸學,《論語》提到“學習”的內容有近50次,可見將學習的重要性置於何等重要程度,這也是孔子講學的根本目的,並將“學習之樂”先於“交友之樂、君子之樂”,擺在第一位。

  中國歷代聖人先賢無一不提倡讀書。荀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朱熹“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這些哲人先賢的至理名言凝聚成民族的共識,形成中華民族的學習傳統。

  技術支撐,促進閱讀傳統。我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兩大發明,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印刷效率,使書籍普及到民間,提高了百姓的閱讀書寫能力,使更多的人能夠讀書,促進了讀書的傳統。當時中國的知識普及程度獨步於世界,也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讀書人最多的民族。

  科舉制度,鞏固閱讀傳統。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打破階層固化、促進人才流動最為公平有效的途徑。科舉制度激發了百姓的讀書熱情,也推動社會出現了更多的官辦學院和私塾。宋代皇帝趙恆的《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就道出了科舉制度的現實影響。讀書、科舉、及第,是古代讀書人實現人生抱負的有效途徑,由此催生出與之相關的閱讀文化傳統。

  閱讀促進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的燦爛星河裡閃爍出獨特的光輝、發出異常的光亮。正因如此,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注入了強大的閱讀基因。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的閱讀傳統正在弱化甚至消失。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1年發布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29本。另據不完全統計,世界各國人均閱讀量,以色列64本、俄羅斯55本、美國50本、德國47本、日本45本……這與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讀書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是令人汗顏的。

  二、閱讀是中華文明傳承的基本方式

  強國自國民始,國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讀書始。隻有善於學習的民族才能自強於世界。

  閱讀是文明傳承的基礎。文明的三大要素:一是要有冶煉術,二是要有聚落城邦,三是要有文字,文字是最核心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傳承好我們的文明。如果隻有文字,但是沒有人閱讀,那文明也將黯然失色。

  閱讀是民族素質提高的基礎路徑。全民閱讀是最重要的文明和文化傳承方式。推廣全民閱讀,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好學善學的傳統,並博採眾長、廣泛學習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包括閱讀與學習經驗。日本作家齋藤孝在《閱讀的力量》中指出,讀書不僅是興趣、愛好、方法,更應該是一種能力。讀書的能力可以轉化為改變思維、提升交際、個人“進化”的能力。通過閱讀,可以傳承文明、博古通今﹔通過閱讀,可以思考問題、破解難題﹔通過閱讀,可以提升創造力和文化品位,而這些,都需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向全國范圍進行推動才最為高效。德國政府出台政策向終身學習者提供獎金以鼓勵讀書。新加坡政府推行面向全國的終身學習運動,設立終身學習獎學金。隻有以讀書為基礎和基本方式,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民族孜孜不倦地學習,中華民族才能持續興旺發展,復興偉業才能實現。

  閱讀是人民精神富足的標志。中華民族的復興是以每個人的素質提高和幸福感、獲得感的提升為標志的。我們提出以“讀書為榮”“讀書為樂”“讀書為用”,這些都是幸福感的重要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回信時強調:“希望國圖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全民閱讀,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立新功。”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這是“全民閱讀”連續九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從“提倡”到“深入推進”,提法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全民閱讀事業進入新階段。國家之所以重視閱讀,正是由於閱讀是文明傳承與民族復興的基本工程。

  我們國家高度重視閱讀對於文化和文明的傳承,隻有如此才能提高國民素質,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隻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才能長久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三、閱讀是民族創新發展的發動機

  創新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大動力,而讀書恰恰是創新的發動機。隻有通過讀書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找尋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后,才能通過閱讀進行創造,產生創新成果。閱讀是整個創新鏈條中,推動創新的基本載體,所以,閱讀是創新之母。

  概括地說,閱讀為創新提供價值觀念,具體地說,閱讀為創新提供多方面支撐。

  閱讀是創新的“溫床”。任何創新都不是憑空的想象,它必須通過在現實中遇到問題,然后在書本上訓練自己的思維,激發想象力。而這正是孵化創新的“溫床”,因為隻有繼往,才能開來,才能產生創新。最原始的創新來自“思想”創新,這就是思想引領,思想引領的源頭就是“閱讀”。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在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之前,都是思想發動的過程,它們從文化開始,與宗教改革、科學革命、浪漫主義等融合,促進了西方整體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創造了那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帶來了一個創新的時代。這個創新的時代,是通過歐洲印刷業的發展、民眾閱讀學習能力的提高、教育的發展,以及知識迅速向大眾傳播和普及作為基礎來實現的,而這些,無一不與閱讀有關。

  閱讀為創新提供知識基礎、思維模式和路徑。閱讀貫穿創新的全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閱讀的過程就是人們產生靈感的過程,也是奇思妙想的過程,同樣也是人們在創新中尋找答案的過程,所以閱讀是創新的一個重要基礎。閱讀能培養出與創新息息相關的科學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能進一步錘煉人們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無論是創建新城市還是國家要創新,沒有閱讀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空談。中國傳統文化從不缺乏創新的心理定勢和傳統,從傳統儒學到兩漢經學,再到宋明理學,儒釋道三教合一,中國文化兼容並包,多元一體,具有優異的價值整合能力,處處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維新”意識。比如周易中蘊含的“窮變通久”“自強不息”的思想﹔周易的變革、創新精神直接孕育了先秦的思想家,催生出了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諸子蜂起本身就是個性張揚、理論創新的集中體現。

  閱讀為創新提供全鏈條服務。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知識積累的過程,又是創新孕育的過程。創新的成果轉換和不斷地可持續,需要通過閱讀去推動。今天產生的創新成果也是后人閱讀和創新的基礎,即閱讀產生創新,創新的成果被再閱讀,推動再創新,形成“閱讀—創新—再閱讀—再創新”的螺旋上升路徑,形成無窮無盡的創新鏈條。沒有持續創新,就沒有持續發展,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閱讀為之注入源頭活水。

  全民閱讀的風氣和氛圍,為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全民族的閱讀環境,是全民族思考能力和價值曲線的體現,當全社會都有這樣的閱讀環境的時候,創新的成果將更容易產生,這就是文化軟環境的力量。這種環境包括商業環境、法治環境,以及通過閱讀營造的文化氛圍。今天,中國正在走向復興的關鍵點上,提倡閱讀就有了更加迫切和重要的意義。未來,我們必須一直鍥而不舍,必須上下一心,把全民閱讀持續推動、開展下去。

  當今世界,不少歐美發達國家都出台了促進閱讀的法律和規劃,推動了社會各界對閱讀教育的關注,保障了全民閱讀的實現。比如,美國1998年出台《卓越閱讀法案》(REA),2002年出台《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案》,保障青少年閱讀。俄羅斯、日本、西班牙等國家也將保障閱讀融入法律和政策體系之中:俄羅斯2006年頒布了《國家支持與發展閱讀綱要》,2012年出台《民族閱讀大綱》﹔日本2001年出台了《關於推進兒童讀書活動的法律》、2005年出台了《文字印刷文化振興法案》﹔西班牙2007年出台了《閱讀、圖書和圖書館法》,以法律和國家政策的形式來推動全民閱讀。

  建議國家制定全國層面的全民閱讀計劃。正如鄔書林所言:“世界各國,凡是那些善於讀書的民族,會讀書的民族,重視讀書的民族,都是經濟科技文化發達的國家。”對一個民族而言,閱讀是一項長久的文化工作,絕不是一時的熱潮,要把讀書作為一個國家的基本工程,而不是一個文化活動,學習先進國家的閱讀計劃,制定國家層面的全民閱讀規劃,長期且深入地推進和實現全民閱讀。

  建議國家為閱讀立法。閱讀是公民基本文化權利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立法的形式,在社會上形成促進全民閱讀的濃厚氛圍,提高廣大群眾及相關單位對閱讀重要性的認識,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推動政府提供好的閱讀空間、閱讀環境和服務,保障全民閱讀行穩致遠。

  新鬆恨不高千尺,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我們必須大力推動全民閱讀。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