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陳躍紅:對人工智能發展既要樂觀,也要保持警惕

2023年03月13日08:37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雲身》演出前夕,陳躍紅分享創作故事。南科大供圖

人民網深圳3月13日電(王星、劉森君)“《雲身》劇本的創作,可以概括為‘一座城市、兩所大學、三位教授’。”3月11日,深圳第一部原創科幻哲理劇《雲身》首次面向社會公演,收獲諸多好評。演出前,該劇編劇、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躍紅接受人民網專訪,分享創作故事和創作理念。

陳躍紅曾任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就職於南方科技大學后,致力於探索發展融通科技與人文的特色文科教育,近年來一直在關注和研究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

《雲身》由南方科技大學與深圳大學聯合制作。故事發生於2050年,在一個元宇宙與數字孿生技術高度發達的未來中國社會裡,人類的真實肉身與虛擬替身“雲身”平行生存,但在幸福安寧的表層之下卻暗流洶涌。四位身陷囹圄者彼此試探、相互攻訐,逐漸發現他們的命運與數字孿生和元宇宙律法緊密相關,甚至已卷入一場殃及全人類未來的終極危機。

該劇的創作凸顯了人文學者對技術的焦慮和對未來危機的警醒,內容尤其注重哲理思考,具有鮮明的學院派特色。

《雲身》是深圳第一部原創科幻哲理劇。南科大供圖

“碳基人與數字人如何共處是《雲身》的核心沖突” 

人民網:怎樣理解“雲身”?

陳躍紅:人工智能的一個基礎就是“雲”,即儲存數據的大型數據處理平台。這個空間裡產生的“數字人”,他的身體內核其實是由數碼組成,所以我們的劇名就叫《雲身》。

這部劇討論的是2050年后,人類和數字分身之間的關系。當碳基人和數字人在發展和共處中出現問題時如何選擇?當數字人發展要超過我們時,是把它毀滅還是留下?也許彼時人類的存活也要面臨所謂“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這是我們這個劇本的核心沖突。

人民網:《雲身》劇本是如何創作的?

陳躍紅:《雲身》劇本的創作,可以概括為“一座城市、兩所大學、三位教授”。這是一部“后元宇宙時代的科幻哲理劇”,科幻、哲理、戲劇三者缺一不可。

三個教授寫一台戲,不知道國外有沒有,反正中國是沒有。《雲身》的編劇,一位是戲劇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戲劇學博士尹迪老師﹔一位是中國著名的科幻作家和學者吳岩,曾獲美國科幻研究協會“克拉裡森”獎﹔而我的專業是比較文學,哲理思維和邏輯思維是我的長項。這樣的創作團隊,加上南科大和深圳大學兩個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雲身》得以公映。

《雲身》劇照。南科大供圖

“回答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看一個熱鬧的科幻片遠遠不夠”

人民網:《雲身》創作背景和契機是什麼?

陳躍紅:南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近年來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2018年至今,我們與眾多業界專家、技術研究院和人文學者開展多次學術研討。我們感覺到,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將是未來幾十年人類所要面臨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甚至將決定人類未來何去何從。

回答這個問題,看一個熱鬧的科幻片遠遠不夠,要做深層的思考,從技術、社會、文化、人性層面上去關注,研究它給我們帶來的困擾,以及解困的途徑。這就是我們創作《雲身》最重要的基礎。

人民網:您如何看待數字孿生、元宇宙相關技術?

陳躍紅:目前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技術正不斷突破。當面臨元宇宙的社會形態時,可能出現一種與當前我們碳基人類更接近的新型數字人類。

他們可能成為人類的伙伴,也可能成為人類的災難。這些是技術問題、倫理問題,也是文化、社會和人性的問題。我們既是樂觀的,但也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就要不斷實行干預。

《雲身》演出后,主創人員上台亮相。南科大供圖

“深圳具備產生優秀原創科幻作品的基礎”

人民網:怎樣看待深圳本土原創科幻作品?

陳躍紅:深圳的科技創新一直走在前列,當前正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涉獵更高水平人工智能后可能面對的問題,就是我們的題材所在。另一方面,深圳的文學創作、文藝發展、文創產業十分發達,但在本土原創方面稍顯遜色。未來深圳應該追求更大力度的原創,深圳也具備產生優秀科幻作品的基礎。中國現在科幻舞台劇發展還非常稚嫩,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當時我們的設想,就是深圳題材、深圳概念、深圳創意、深圳編劇、深圳導演、深圳演員,“完全深圳”,追求深圳引領性的原創精品,這符合深圳的創新精神,也是打造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一步。

人民網:未來在科幻創作方面有什麼計劃?

陳躍紅:《雲身》的公演不是結束。我們還要進一步修改、打磨劇本,爭取讓更多觀眾看到、體會、接受和思考它。

未來,我們計劃創作科幻舞台劇“三部曲”。在第一部作品《雲身》研究了人工智能的元宇宙概念后,第二部作品《量子之役》將圍繞世界量子霸權展開想象,目前已在大綱創作階段﹔第三部作品還在構思中。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