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觀察 | 深圳:舉全市之力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

王星 劉森君
2023年04月28日14:23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深圳光明科學城啟動區。論壇主辦方供圖

4月27日至28日,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以“光明·筑夢未來”為永久主題,以“創想”“起航”“逐夢”為年度主題詞,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學科領域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眾多院士專家齊聚一堂,高端機構合作相繼亮相,大科學設施裝置建設成果充分展示。

這場高水平的科學盛會,再次將光明科學城置於聚光燈下。

2018年4月深圳決定建設光明科學城,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復同意以光明科學城-鬆山湖科學城片區為先行啟動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五年來,深圳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為目標,舉全市之力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目前,已有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相繼落戶。

創新要素加速聚集

深圳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負一樓,幾個機械臂精准熟練地夾住動物籠具,迅速抬起、翻轉,並放置於清洗台,敏捷地完成籠具擦拭、清洗、消毒,為相關平台和團隊進駐做好最后沖刺。

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樓,11台自動化功能島區正在緊鑼密鼓調試中。功能島區裡的機械臂熟練地把多個生物試劑和樣品放進微孔板,實現高通量操作。

作為開展基礎研究的利器,這兩大設施,是光明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重頭戲”,也是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級大型開放原始創新策源地的縮影。

  目前,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光明科學城加速聚集。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設施將於今年投入使用﹔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已開工建設﹔精准醫學影像、特殊環境材料等設施將於今年啟動建設﹔“鵬城雲腦Ⅲ”列入國家“十四五”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規劃。

在創新載體方面,眾多高水平科研機構也相繼入駐運營。中山大學·深圳已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深圳理工大學(籌)過渡校區正式啟用、永久校區加快建設。深圳醫學科學院(籌)正式挂牌成立,深圳醫學科學院及深圳灣實驗室永久院區一體化規劃建設穩步推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實現高水平運行……光明科學城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創新要素和創新人才匯聚,並釋放出巨大的動能。

“深圳的未來是‘光明’的。”深圳醫學科學院(籌)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表示,“我相信,光明科學城未來不僅是深圳,而且是大灣區、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個高地。”

規劃制度逐步完善

4月26日,論壇開幕前一天,國內首部科學城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經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將於6月1日起實施。

“《條例》在社會治理、規劃建設、科學研究、保障服務等方面的亮點很多,呈現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融合’的特點。”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譚剛評價道。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明科學城肩負著打造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新力量的責任。

如今,光明科學城的“2個規劃、1個意見、1個條例”及一批配套政策已初步形成。其中,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空間規劃綱要以及深圳市政府關於支持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已經實施。

2所大學校區或過渡校區正式啟用,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所省重點實驗室、11個科研平台加快推進……隨著一系列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初步形成,光明科學城發展藍圖也逐漸顯現。

自規劃起,光明科學城就承載著推動產業成果轉化的使命。“沿途下蛋”的產業轉化模式,在這裡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奇跡。

  位於光明科學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在國內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構造產業孵化空間,“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裝的”在一棟樓裡。該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列入推廣“深圳經驗”47條。

  “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在空間距離上把企業跟科研機構的目的地縮短,從而縮短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讓產業與科研無縫對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表示。

論壇上,2023深圳十大合成生物創新成果正式發布。這些成果,大部分都從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中孵化出來,是“沿途下蛋”模式的優秀例証。

科學城市相融共生

茅洲河上,隨著一聲號令響起,賽艇如離弦之箭向前沖出,24支參賽隊伍飛槳奮勇爭先、競風逐波。

論壇期間,賽艇挑戰賽、自然音樂會、慢行騎行等配套活動讓與會嘉賓眼前一亮。在提供輕鬆親近的交流環境的同時,也為光明科學城論壇注入運動健康等新元素。

光明行政區域156.1平方公裡,而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大概佔整個行政區的2/3。“可以說,光明科學城和光明區城市發展是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建設的。”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邱浩航說。

這裡既有各類創新載體,保障科學研究的“仰望星空”﹔也有自然山水和文藝生活,守護都市人的“詩和遠方”:

科學城內,一個個科研機構、實驗室和高校掩映山水間,呈現出“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空間布局,“北林、中城、南谷”的城市風貌彰顯得淋漓盡致。

同時,光明區文化藝術中心裡的高端演出、藝術展覽精彩不斷﹔“文化傳城”計劃持續營造城市的文化藝術氛圍,為科學創新源源不斷提供文化滋養。

在大批人才奔赴這塊干事創業的熱土的同時,光明區在努力為人才建好配套、做好服務,打造宜居宜業“夢家園”,包括加大基礎教育領域投入、提高轄區醫療水平、拓展內外交通等。

據悉,位於光明區的深圳科技館新館將於今年底完工,成為深圳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科技文化交流以及科普教育的新地標。10個課外實踐培訓基地的建設也被列入光明區今年的“工作清單”,將通過一批科普特色課程廣泛開展科技研學、科普教育,讓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在科學重器和自然環境中接受熏陶。

在瞄准刷新全球原始創新區域版圖的同時,光明科學城也正著力打造著科學建城、人文建城、產城融合“新樣板”。

如今的光明科學城,科學技術、產品隨處可及、可感、可見,科學元素、資源要素不斷集聚,科學基因、科學精神也已悄悄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血液。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