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慎海雄:擦亮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標識

2023年06月01日08:53 | 來源:求是手機報
小字號

原標題:擦亮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標識

擦亮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標識

——我們為什麼創作《非遺裡的中國》

慎海雄

  “古者百裡而異習,千裡而殊俗。”美麗富饒的中華大地孕育滋養了豐富而深沉的優秀文化。物華天寶,列陳九州﹔天滋地養,日新月盛。千百年來,中國人胸懷著對天地草木的敬畏與深情,遵循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用雙手創造出一系列拔新領異的卓越技藝。採葉制茶,繅絲為衣,摶土作陶,琢泥成器,淬火鑄金……一大批超凡絕俗的中華非物質文化瑰寶,成為人類文明天幕中的璀璨群星。

  每當我們仰觀山川日月、俯察花開花落,耳邊往往會回響起《詩經》裡歌唱自然萬物、生活勞作的歌謠。正是這些生發於土地、累積於生產、順於天而應於民的朴素智慧,塑造了泱泱華夏的盛美風物——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寶藏,今天的我們唯有敬畏和感激!

  “山有榛,隰有苓”,我們的祖先由此創造了天南海北的八珍玉食﹔“蠶月條桑”、“八月載績”,於是中國人織就了洵美且異的美服華裳﹔“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寓意著美好人格的玉石文化輝耀千古﹔“詩言志,歌永言”,“大樂與天地同和”,蘊藉著中華文化弦歌不輟、中華文明長盛不衰。

  皇皇天工,造化神奇﹔矻矻人巧,開物成務。

  我時常沉醉於這萬千華萃,感悟祖先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感佩於我們這個民族的精工巧思、無窮智慧。遙想我們這片土地上一代代能工巧匠是如何切之磋之、琢之磨之,成就了如此琳琅滿目而又驚艷世界的精工絕藝。

  四百多年前,一代科學巨匠宋應星摒棄功名,傾一生心血著就《天工開物》。如今華夏大地上的諸多非遺技藝,都能在這部舉世無雙的百科式技術專著中覓得蹤跡。每每翻開這部傳奇的造物之書,依然會驚嘆於先輩們道法自然、力補天工的創造偉力,承星履草、奮斗不息的開拓創新。

  陳列於中華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凝結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智慧與精神力量,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粹美闡釋。

  豪邁奔放的蒙古長調隨風穿越茫茫草原、純淨悠揚的侗族大歌回響於高山深谷、龍泉青瓷的釉色之美如冰似玉、鮮花入饌讓舌尖綻放出春天。中華大地上,南腔北調百花齊放,東西交流更添異彩,齊而鳴之,便是一曲珠璧交輝的非遺華章﹔協而奏之,便是中華文明匯流澄鑒、薈萃萬方的黃鐘大呂。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洞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關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判斷、新的概括和新的定義,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指導我們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指引。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如何更加昂揚地唱響時代主旋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工作者必須回答的一個時代命題。

圖為大型電視文化節目《非遺裡的中國》海報。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供圖

  過去五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圍繞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策劃了《尋古中國》、《文脈春秋》,打造了《典籍裡的中國》、《古韻新聲》、《山水間的家》、《中國考古大會》等一系列精品文化節目,叫好又叫座,取得了不俗反響,讓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活”了起來。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新征程上的中國正在進行著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今天,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這份了不起的成就和榮耀,屬於每一個中國人。時不我待,唯有奮進。我時常思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作為黨的意識形態重鎮,在新時代的今天,如何做到“日日新”,講好新時代的非遺故事?如何讓五千年的文化精粹,在一日千裡的現代化進程與全球化視野的雙重語境下,展現出它歷久彌新的非凡魅力?如何在守正創新中揚中國精神、傳中國文化,為新時代改革發展注入文化動能?經過反復思考與推敲,無數次論証和籌劃,總台傾力策劃推出了《非遺裡的中國》。

  守正,知所來﹔創新,明所往。回想起策劃這檔節目之初,一切還是未知數。但有一點,在我心中很清晰——《非遺裡的中國》將是一場“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中華文明之旅,將全方位展示好作為中華文明縮影的非遺文化及其美學價值,著力突出一個“新”字。我們要以新技術、新創意,聚焦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的青春活力與無限可能。

  中華非遺,是如此動人心魄!它們曾在時間長河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如今,又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勇毅征程,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鮮花入饌,名繡作禮﹔千年史詩融合國際音樂,唱出新的經典﹔傳統民族競技風俗走進現代體育競技場,賽出新的風採。傳承自夏商青銅器制造技藝的非遺銅雕,既可熔山鑄海,亦可化入日常﹔古老淮劇融合沉浸式實景演出,以傳統國粹打造新潮文旅。

  事實証明,我們做到了。

  這是一次歷史與未來的跨時空握手。我出生於東南形勝的太湖之畔,從小近水樓台,親眼見過輯裡湖絲“水重則絲韌”的傳奇,也驚嘆於越窯青瓷千峰翠色、靈秀淡雅的容顏。那時從未料想,有朝一日,繅絲也可以與生命科學、數字信息產業破壁聯結,制作可降解蠶絲骨釘、腦機接口,以傳統技藝推動現代科技的新發展。更不曾想象,薄如碧紙的龍泉青瓷,亦可伸展成頂天立地的宏大屏扇,矗立於杭州國家版本館,成為傳世工程的華美門戶。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今天,福建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已經重點應用於當代大國重器工程﹔南京的金箔技藝蘊含著核心技術,也在國防航天業大展宏圖。傳統非遺,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養分與智慧。

  這也是一次傳統與時尚的美學融合。我們展現非遺不只是去領略精工巧技,還是對“中華美學意象”的一次深入探索。輕紗曼舞,霓裳羽衣,傳統絲織技藝結合巨幕光影與霧幕投影技術,如幻似夢﹔以雕琢精微、多層透雕聞名於世的莆田木雕在超比例、微縮景觀等多種融合技術手段的助力下,大美傳神。CG特效、XR技術讓非遺場景幻化成國風古韻的唯美舞台,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演員們翩然舞於其間,靈動斐然。現代科技與時代審美、非遺文化相映成輝,美輪美奐。

  這又是一次向初心與堅守的致敬。非遺是在時間中磨洗的工匠精神,唯無懼才能堅持,唯磨礪才能矚目。石上刺繡,閩南一絕,一幅A4紙大小的閩南影雕,需要一位工匠在堅硬的岩石上敲打一億次,點點滴滴,繪就中國人的沉靜與耐心。台州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陳克,手繪整理200多套針法,拳拳之心保存繡法遺珍。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一手登峰造極的“跳刀”技藝,讓長年累月“造青”的雙手早已磨平了指紋。

  在制造業高速發展的今天,那些出自老師傅們之手的物件帶有工業制品所不具備的指尖溫度。那些靈巧之手、靈秀之心的創作,都帶著一份天然的情感,從內心靈感到指尖溫度的傳遞,是老師傅們一直堅守不變的初心情懷。

  滿懷著對一位位非遺傳承人的敬意,對一件件非遺美作的敬仰,《非遺裡的中國》開播了。可喜的是,節目播出后,獲得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業內與各界一致好評。《非遺裡的中國》剛播出四期,全媒體受眾累計觸達5.79億人次,新媒體用戶規模佔比10.53%,年輕用戶佔比38.17%,節目相關長短視頻點擊超2.1913億次,相關話題累計上榜407次,相關話題微博閱讀量累計超16.8億人次。節目獲得上千個主流媒體各類傳播平台的持續接力點贊與高度評價。

  屏內屏外,非遺正年輕!節目展現的中華非遺全新活力,牢牢抓住了年輕觀眾的好奇心與興趣,喚醒了年輕人對非遺傳承的熱忱,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人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心非遺文化傳承。我們推出的“非遺正年輕”等新媒體節目,用情懷帶動網民情感共振,以新媒體語態重構大屏節目素材,實現契合當代、契合年輕受眾氣質的主流價值表達。不少網友評論:“這些非遺才是我們應當守護和傳承的中國智慧。”“感謝擇一事終一生的手藝人,工匠精神真的讓人非常難忘!”“看了非遺裡的中國,自己都想去找一個感興趣的非遺去拜師傳承一下”……在網友們持續不斷的“自來水”式傳播下,節目的全媒體熱度持續升溫。

  再美的蝴蝶標本,也不如翩翩起舞的蝴蝶美。傳播非遺,不僅是展示這些技藝標本,而且是讓它們重新進入當下火熱的生活場景,在日常中綻放光華。一個個非遺項目,就是一條條藏珍納寶的文旅體驗路線。《非遺裡的中國》江蘇篇播出后,“九龍口”、“淮劇”、“藕粉圓”等關鍵詞搜索指數暴漲,在九龍口旅游度假區,但凡有大屏幕的地方,便有成群游客駐足觀看《非遺裡的中國》。從線上“種草”到線下體驗,眾多游客紛紛涌進景區景點,體驗非遺魅力,火了非遺,熱了景區。觀眾們跟隨著非遺體驗團,在台繡“千絲描,萬點繡,抽經緯,剪布底”等一系列縝密工序中,感受何為精雕細琢,匠心獨運﹔在繅絲織造的煮繭程序中,體驗神奇的另類“中華烹飪”,追憶源遠流長的華夏耕織文化﹔在陶瓷雅器的拉坯與燒制中,感受水、火、土的相濟相融,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妙趣。

  “非遺之魂”在於天人合一,“非遺之雄”在於多元一體,“非遺之美”在於春風化雨,“非遺之智”在於格物創新,“非遺之魅”在於活色生香。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詠時代之歌。《非遺裡的中國》正是抱著這樣的雄心與信念,帶領受眾遍覽融匯於非遺之中的歷史底蘊、工匠精神、東方美學、民族韻味和中國智慧,生動地呈現出傳統非遺在新時代所迸發出的煥然活力。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是新時代的非遺,也是非遺裡的新時代。當我們把那些藏於深山、失落鄉野的非遺喚醒,讓它們成為現代生活的新滋養,一定能在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的重新發現中,涵養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那些在歲月深處閃耀的非遺將再次產生影響民族、影響世界的新價值。我們唯有盡力傳承,才能讓永恆綿長的中華文明繼續福澤我們的未來。

  嗣前人之造詣,踵其事而增華。生活可愛,文明可掬,未來可期。非遺新說,活態傳承,蘭心蕙質,勾勒和美生活﹔金聲玉振,和鳴壯美盛世。中華文明古與今的智慧將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和相遇,永續傳承,生生不息。

  來源:《求是》2023/11

  作者:慎海雄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兼總編輯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