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南山工會大書苑“讀書薈”與你共讀《中國話》

2023年06月15日18:42 | 來源:南山工會
小字號

語言就像是活化石

記錄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中國是語言多樣性極高的一片土地

如果我們把漢語不計其數的各類方言

統統歸為一種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話

  近期,由深圳市南山區總工會主辦,高新園區工聯會承辦的工會大書苑"讀書薈"第一期《中國話》讀書分享會在蛇口網谷黨群服務中心職工書屋舉行,此次活動特邀知名學者、作家王扉老師擔任現場嘉賓,為企業職工書友及其子女從語言學的角度切入,以語言為“考古”工具,解鎖中國文化密碼。

  一首動聽的《中國話》歌曲后,本次讀書分享會正式拉開序幕。在講解各地方語言語調的過程中,王扉老師現場用古人吟唱的方式為大家帶來一首《靜夜思》,體會古人以樂述話的情感和美感。中國話在時代中不斷地演變,演變了語調、演變了音節、演變了方式,唯一不變的是中國話作為中國人的象征。

  隨后,王扉老師通過分析各地區“爹”“娘”的叫法,讓大家了解這些鄉音裡藏著的小秘密,對中國話的起源和發展有了新的認識。王扉老師多方舉例,利用流傳下來的古詩詞佐証,例如,少部分地方方言中,稱呼“父親”為“阿爺”,與現代詞義相差較大,但通過《木蘭詩》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論証,在古代“阿爺”是“父親”的稱謂,也說明地方方言古音的延續。另外,王扉老師還介紹了十二生肖對應的天干地支、家禽的名稱由來及寫法的演變過程。王老師獨特的講解,主持人風趣幽默的互動,讓整場活動既輕鬆又富有內涵。

  用文字探索世界,用語言見証蛻變,本次讀書會從《中國話》這本書中探討中國的歷史文化,深入淺出又饒有意味。讀書會后書友們熱情高漲,所提出的問題各有特色,王扉老師均作出詳細解答並引申了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書友們紛紛表示,語言作為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此書探索中國人的歷史與文化記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讀書薈”作為工會大書苑全新子項目,邀請大咖學者做客工會大書苑,分享著作或年度排名好書,通過學者深刻的解讀,讓讀者對書本有不一樣的理解,並在現場面對面交流激發思想的碰撞。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