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切忌隻“調”不“研”

漫畫: 首席編輯 馮大美
【我該怎麼辦】
最近,小石參與單位一個調研課題,在基層收集了不少情況和問題。回到單位后,他向領導請示后續工作。領導囑咐,有些問題很復雜,不是他們能解決的,並要求他把相關問題梳理一下,參考之前的材料寫點對策建議就可以交差了。小石不解,難道大費周章開展調研隻為了寫一份報告嗎?
【“紀律君”如是說】
小石領導的做法屬於調而不研、回避矛盾的“脫節式”調研,這樣的調研抱著“報告一交,調研了了”的想法,沒有真正想辦法、動心思去研究和解決群眾的需求和期盼,到頭來問題依然擺在那裡。這樣的調研實質上是一種形式主義,透支了群眾的信任,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近期,中辦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強調要在調查的基礎上深化研究,防止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提出的對策建議不解決實際問題。對違反作風建設要求和廉潔自律規定的,要依規依紀嚴肅問責。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隻表態不落實﹔熱衷於搞輿論造勢、浮在表面﹔單純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在實際工作中不見諸行動﹔工作中有其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行為,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第三十九條第三項規定,工作中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行為,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響的,予以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情節較重的,予以降級或者撤職﹔情節嚴重的,予以開除。
調查研究必須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准、把對策提實。小石所在的調研組接下來應對獲取的原始資料認真分析,合理研判,進一步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深入研究矛盾問題,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決策思路、工作措施,使調查研究真正察到實情、收到實效。
【相關案例】
《人民日報》曾撰文反映這樣一種現象:有企業反映,每年政府都會派人來調研走訪,態度很誠懇,能認真傾聽意見和呼聲。但回去后,很多杳無音信,需要排憂解難的問題依然如故。對企業和群眾來說,如果問題始終停留在反映階段而不見解決,也未見反饋說明,久而久之,就會讓人失望失落,甚至產生排斥感。
【延伸閱讀】
注重調研成果的轉化,既要防止“調”而不“研”,又要防止“研”而不“用”,更要防止“用”而無“效”。因此,在深化研究的過程中,要全面梳理匯總調研情況,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充分論証和科學決策。對調研中反映和發現的問題,逐一梳理形成問題清單、責任清單、任務清單,逐一列出解決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時限,並加強對調研課題完成情況、問題解決情況的督查督辦和跟蹤問效,這樣調研才有價值和意義。(記者 寧若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