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龍華以“親鄰黨建”打造幸福家園
在龍華區民治街道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黨委書記鄭陽除夕夜與轄區獨居老人一起吃年夜飯。 受訪單位供圖
喜迎“七一”,行走龍華,目之所及,處處涌動著“紅色”激情。6月30日,一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的座談會在深圳市龍華區舉行,5位黨員代表結合工作實際,分享了他們在不同戰線拼搏奮斗的精彩故事。“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社區服務,讓自己與社區一起成長。”……每一位黨員都字字鏗鏘。從他們身上,不僅看到了堅定理想信念的奮斗姿態,更看到了龍華全區上下“以人民為中心”共同繪就的幸福圖景。
“自實行‘親鄰黨建’工作以來,小區環境更美了,社區活動變多了,鄰裡關系也更加和睦了。”對於龍華區的“親鄰黨建”工作,龍勝社區的老住戶張女士感觸頗深。近年來,龍華區創新實施人文社區“親鄰黨建”,著力構建黨群連心、鄰裡和諧、守望相助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推動“陌鄰”變“親鄰”,營造“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親鄰”的濃厚氛圍,努力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夯實“聚鄰”堡壘 組織動員更有力
來到龍華街道清湖新村東,各樓棟的“樓棟長信息牌”引人注目,本棟樓長、社區值班電話、社區黨委書記聯系方式和社區二維碼一目了然。“我們通過構建‘片區+網格+樓棟格’的社區定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將小區治理落實到每棟樓的管理,社區接訴后,將安排工作人員實地查看,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居民的訴求。”清湖社區黨委書記介紹說。
“您好!請走斑馬線!”“再給我拿瓶除膠劑,這小廣告貼得真結實。”……先鋒服務隊成員身穿橙馬甲,奔忙在福城街道的街頭巷口、樓道工廠,用先鋒精神和熱忱情懷為居民源源不斷地輸送服務。通過建立健全“黨組織+黨員+社工+義工”服務模式,福城街道依托定格化管理服務機制,組建了10支先鋒服務隊、51支小分隊、467個服務小組、17支“小蜜蜂”義工隊,有效整合資源提升區域治理水平。
在觀瀾街道廣培社區,則上演了一幕“社區黨委強力推進、社會組織緊密配合、街坊鄰居搭把手”的暖心事:困境兒童英梅(化名)在12歲時被確診為尿毒症,社區黨委一直不離不棄,專門安排工作人員全年跟進,社區黨員、志願者及周邊鄰居時常照顧英梅生活起居。社區黨委還積極聯系龍華區慈善會、晉心兒童慈善基金等多個社團組織,並發動社區周邊居民募捐近百萬元,在2022年3月幫助英梅順利完成了換腎手術。如今,康復后的英梅充滿希望,“我要努力學習,學成之后通過自己努力回饋社會,回饋社區!”
近年來,龍華區持續實施社區黨組織“堡壘行動”,做強社區“大黨委”,深入開展社區物業黨建聯建,推動住宅小區、城中村黨組織覆蓋率達100%,將其打造成為左鄰右舍可信可靠的堅強堡壘。同時,建立健全“區-街道-社區-片區(街區)-網格-樓棟”六級聯動的定格化管理服務體系,打通資源、服務、力量下沉渠道,組建4.1萬個工作聯動群,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細化服務。
社區與“鄰居”結對,也讓基層治理有了更多“硬核”支撐。龍華充分發揮社區“大黨委”作用,形成了由社區黨建、駐區單位、企業、社會組織、居民自治組織共同參與的“親鄰”聯合體。全區535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3萬名黨員向社區報到,整合報到黨員、志願者、居民等組建先鋒服務隊近4000支,共150萬余人次參加先鋒服務隊開展親鄰服務,幫助困難群眾12萬余人次,生動地展現了黨建引領的優勢,打通黨群關系、人際關系“最后一米”。
建設“樂鄰”陣地 服務資源更集聚
“最近肩膀有點不舒服,我想借按摩器用一下。”居民李阿姨來到中海錦城黨群服務V站“親鄰共享小站”,按要求做好登記后,免費借到了肩頸按摩器。
親鄰共享小站是個什麼地方?原來,民治街道龍塘社區黨委依托黨群服務中心、中海錦城黨群服務V站,專門打造了“親鄰共享小站”黨群服務微陣地,小站裡配備工具箱、輪椅、挂燙機、手拉車、血壓儀等物品,以備居民不時之需。“親鄰共享小站這個理念非常好,設施齊全,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各種各樣的服務,十分方便!”龍塘社區居民王亞東對此贊不絕口。
不止在民治,像這樣各具特色的“親鄰陣地”,在龍華早已成為社區鄰裡和諧的“溫馨園”。觀瀾街道牛湖社區“牛牛農場”裡,街區志願服務隊和菜農一起鋤草、鬆地、施肥,守護由社區孩子們種下的一片青翠﹔一輛長100厘米、高85厘米的推車上有三層架子,擺放著各種便民物資,成了龍華街道鬆和社區居民的“寶藏驛站”﹔觀湖街道搭建“親鄰廚房”,動員社區居民會聚一堂,以廚會友、以食為樂﹔同勝社區整合社區黨群服務陣地資源,將閑置會議室打造成“親鄰影院”……這些陣地都不算大,但溫馨感滿滿,不僅成了社區全方位關愛居民的“溫馨家園”,也成了提升居民之間的信任感和歸屬感的一條紐帶,讓居民幸福感指數爆棚。
陣地建設是“親鄰黨建”的題中之義。近年來,龍華區聚焦黨群服務陣地體系延伸,綜合運用現有黨群服務陣地、城中村空地、物業公配用房、核酸採樣亭等現有資源,通過挂牌、新建、改造提升等方式分批打造家門口的“親鄰之家”100個,打造“黨群連心、鄰裡和諧、守望相助”鄰裡服務載體。依托“親鄰黨建”平台,龍華區今年還利用街心公園、小區、城中村邊角空間開展“親鄰”微改造,打造一批群眾身邊的“議事角”“休閑亭”,推動黨群活動從牆內“破圈”,走向城市邊邊角角。
打造“安鄰”家園,人文氛圍更濃厚
得益於“親鄰黨建”工作模式的帶動,社區的事逐漸成了大家的事,“門對門的陌生人”變“社區裡的老熟人”。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親鄰模式”點燃了各類社會主體共建共治美好家園的熱情,一幕幕鄰裡互助的場景接連上演。
“我們關注到0~3歲的寶寶可能在認識、溝通交流和感統能力方面存在可以優化的現象,便專門聯合社區開展兒童公益早教課程。”幼美迪早教機構負責人、社區“民星”曹先生日前又在民治街道龍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一場0~3歲兒童早教公益課程,這已經是為轄區寶寶連續開展的第四場公益早教課程了。在龍塘社區,像這樣由轄區服務“民星”開展的公益培訓、活動不在少數,“民星”以一技之長、一腔熱血為轄區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陳奶奶家的自動式縫紉機壞了,要著急縫制治療腿疾的藥包。”這則互助信息發布幾分鐘后,熱心鄰居劉老師便迅速上門解決了難題,這是觀瀾街道大富社區日前發生的溫暖一幕。大富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回應社區居民對“親鄰文化”的期待,社區黨委經過前期調研,成功在小區內部挖掘並培育了繪畫、歌唱、書法、舞蹈、鉤針、縫紉等特長的能人,分別形成音樂、書法、跑腿、縫補等8個“幫幫團”,以多樣化、專業化的“幫幫團”豐富了鄰裡活動的形式。
自龍華發布“親鄰招募令”以來,吸納了全區支部黨員、物業員工、志願者、小區業主等成為“親鄰合伙人”,評選了623名社區“民星”,還發掘了一批社區醫生、律師、教師、維修工等“技能人才”,讓最近的人提供最親的服務,讓每一名居民都能親切感受鄰裡溫暖。
“親鄰黨建”凝聚了鄰裡強大力量,也煥發了基層治理新活力。據悉,龍華區搭建“鄰裡議事廳”,依托臨街商鋪、物業管理處等場所打造90個協商議事空間,召開“鄰裡茶話會”443次,收集群眾訴求和意見1188條,已100%解決。同時,依托各類陣地積極開展“親鄰服務”“親鄰陪伴”系列活動,組織各社區每月定期開展一次“親鄰集市”,營造城市裡的“煙火氣”與“人情味”。今年以來,已開展“親鄰”系列活動1731場次,吸引11萬余人次參與。(高健桓 曾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