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美麗深圳:探索可持續發展特色路徑

王星 劉森君
2023年08月15日09:08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深圳人才公園。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盛夏時節,深圳市大鵬半島最南端,西涌社區的夜晚星河燦爛,流螢飛舞,興起一波“觀星熱潮”。

這裡是中國首個、亞洲第二個國際暗夜社區。沒有燈火通明、霓虹閃爍——亮度高、色溫冷的燈光被調整為2700K(開爾文)以下暖色調,照射角度向下並增加遮光罩,有天文現象時還會按規定關閉戶外燈光。

一系列照明整改和優化,讓西涌的夜空更加深邃。“暗夜”與“星空”,成為深圳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獨特樣本。

瞄准“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深入推進園林綠化和公園城市建設,不斷提升環境衛生與市容景觀治理,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深圳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繪就了一幅可感知、可親近、可享受的山海連城畫卷。

深圳大頂嶺綠道。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營造美好人居環境

夏日炎炎,梅林山郊野徑上的徒步者們絡繹不絕,漫步山林間,享受著秀美風景和健身樂趣。

通山、達海、貫城,長達3119公裡的城市綠道網,串聯起深圳的山林與社區、城市與自然,形成了多層次的戶外步道體系。

蜿蜒的步道以山林原有的“土路”為基底,用枯枝、倒木、石塊修繕而成。一旁的石制桌椅、原木坐凳也是“就地取材”,與山林風光相映成趣。

“原汁原味,很接地氣。”爬到一半,龐先生和朋友們坐在木凳上,決定休息片刻。“幾乎每個周末都會相約去各種綠道上徒步打卡。離家近、環境好,健身休閑兩不誤。”

不只是綠道,他們對深圳市的公園也如數家珍。

去洪湖公園賞荷花、在深圳灣公園看日落,到蓮花山公園放風箏……截至2022年底,深圳全市公園總數達到1260個,公園500米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0%。

“千園之城”已然成型,深圳繼續發力新的綠色增長極,打造立體綠化生態景觀。

社區、學校、醫院的屋頂空間建成共建花園、教學實踐園、康養休憩花園﹔立交橋、人行天橋化身一道道凌空風景線﹔居民們的陽台、露台、窗台,也通過“最美陽台”活動成為城市立體綠化的家庭力量。

紅樹林水岸,鷗鷺、鴨雁嬉水覓食﹔塘朗山公園,猴群、豹貓現身叢林﹔茅洲河畔,瀕危植物野生水蕨悄悄安家……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深圳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野生動植物覓得了理想的棲息家園,市民們不出城便能盡享“詩和遠方”。

2022年,深圳獲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並入選“自然城市行動平台”,城市生態名片越擦越亮。

龍崗能源生態園。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創新實踐垃圾治理

人臉識別登錄、垃圾桶門感應開啟、分類垃圾稱重、積累個人碳積分……在深圳市鹽田區,智能化設備已融入居民的日常垃圾分類行動中。

垃圾投放點一側,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轄區居民垃圾投放、物業預約收運、垃圾末端處理等流程數據。

如今,鹽田已經實現對生活垃圾全區域、全品類和全鏈條的實時智慧管控,被聯合國人居署列為“智慧減廢城市”優秀案例,是全國唯一的區(縣)代表。

科技賦能提效、量化行為獎勵,是深圳推進垃圾分類“全鏈通”、打造垃圾分類“新日常”的一個縮影。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劉元喜介紹,《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施行近三年以來,深圳全市生活垃圾“三增一減”趨勢顯著,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收運處理量分別增長196.2%、95.4%、46%,其他垃圾收運處置量減少11.6%。

有效的垃圾分類能夠促進資源回收利用,也提升了末端焚燒處理的效率和質量。

南山媽灣港北側,一座波浪形外觀的建筑依偎著大南山,與不遠處的波瀾海景交相輝映。

“看不到垃圾,聞不到臭味,看不見煙塵。”置身生態園,參觀市民們一改對垃圾焚燒廠“臟、亂、臭”的過往印象,紛紛豎起大拇指。

垃圾處理設施變“鄰避”為“鄰利”,高標准排放指標是先決條件之一。

2017年,深圳出台全球最嚴垃圾焚燒煙氣排放標准,各項主要排放指標限值為國家標准和歐盟標准的一半甚至更嚴。

同時,深圳選用最先進、最穩定的技術設備打造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在全國一線城市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全量焚燒和原生垃圾零填埋。

在南山能源生態咖啡吧裡欣賞山海美景,在寶安能源生態園的生活垃圾治理歷史博物館學習知識,在龍崗能源生態園感受生機盎然的自然空間……如今,集垃圾焚燒、科普教育、休閑娛樂、工業旅游於一體的能源生態園,已化身“網紅打卡點”,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市民游客參觀。

西涌建成我國首個國際“暗夜社區”。陸淼攝

深化全民共建共享

“黑水虻寶寶經過4天孵化后,在接下來8天內就會吃胖4000倍,吃掉比自己大20萬倍的廚余……”在一節文明實踐流動課堂上,深圳市垃圾分類“蒲公英”志願講師何娜娜的生動講述,激發了文明體驗官們的興趣。

垃圾分類公眾教育“蒲公英計劃”,是“志願者之城”深圳的又一項創新實踐,由政府推動、志願先行、基層發動、全民參與,被住建部向全國推廣。

發展1600所“蒲公英學校”,培訓1900名“蒲公英教師”,成立400余支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伍,人員達7萬余人,開展宣傳講座和培訓2萬多場,入戶宣傳千萬余次,覆蓋全市600萬多戶居民……如今,垃圾分類文明理念像蒲公英種子一樣,不斷傳播擴散,帶動每個人成為垃圾分類的倡導者和行動者。

與此同時,公園城市建設也從傳統政府主導的“獨角戲”模式,逐漸升級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大合唱”。

小區、學校、城中村……不起眼的邊角地、閑置地乃至衛生死角被“見縫插綠”,搖身一變成為溫馨美麗的街角花園、放鬆休閑的“戶外會客廳”。

“我們正以每年120個的任務量推進共建花園的建設。”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王思琦介紹,截至2022年底,深圳各區建設360個共建花園,直接參與群眾近萬人次。

市民群眾親自動手,利用空余時間,一起斟酌推敲、刨土挖地、鋪石搭架,協力打造並維護著一座座“家門口的花園”。

同樣干勁十足的,還有西涌暗夜社區的居民和經營者們——暗夜星空和綠色生態,為西涌帶來螢火虫、“藍眼淚”,也帶來絡繹不絕的游客和無數好評。

如今,打到社區、主管部門和天文台的咨詢電話接連不斷,西涌的居民、民宿主理人紛紛打聽學習如何進行照明改造,加入暗夜保護建設中來。

“燈光暗下去,經濟亮起來。”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給經營者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也逐漸成為深圳全體市民的共同追求。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