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City Walk 邂逅山水連城光明

光明城區實景。
光明區濱水休閑騎行徑。
光明區山水連城綜合規劃“多道合城”設計圖。
秋風送爽,沿著深圳市光明區大頂嶺示范段郊野徑徒步向上,聆聽森林樂章,追尋“綠野仙蹤”。登上蟾蜍石觀景點俯瞰,此時光明湖波光瀲灩、鷺鳥翩躚,歡樂田園阡陌交錯、大地如畫。而不遠處就是光明科學城中心區,高樓林立,“科學”含量超高的城市建筑群鱗次櫛比……
一半田園野趣,一半都市繁華,在藍天白雲映照下相融共生。這裡是光明區高質量高顏值塑造山水田園都市新風貌的生動寫照。
近日,由光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組織編制的《光明區山水連城綜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光明區依托獨有的“一河九水、百裡山環、千頃公園、萬畝稻香、科學趣城”特質,提出“山水攬盛景·智趣匯光明”總體目標願景,旨在塑造“山水連城、煙火漫城、科學趣城”城市形象,助力建設好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讓城市因山水而美,產業因山水而興,人民因山水而樂。
《規劃》是光明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和延伸深圳市山海連城計劃,促進“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轉變的生動實踐。《規劃》奠定“一環·一脈·九廊”山水連城新格局,明確三大品牌路徑及七大拳頭產品,旨在持續發揮“藍綠本底”生態優勢,引領高質量發展。
漫步公園裡 觸摸城市肌理
從深圳山海連城到光明山水連城,不僅是對上位規劃的深化落實,更是基於現實要求、迫切需求、遠見追求的全局統籌謀劃。
要了解《規劃》,首先要來認識光明獨一無二的山水連城特質。光明區地處深圳山海格局的西北端,擁有豐富的山水林田湖資源。近年來,光明區加快推進公園之區建設,碧水橫陳、光虹攢疊、林木蔥郁、芳草遙碧、“開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美好畫卷正在光明區徐徐展開。
光明城周,山體環繞成谷、綿延百裡,是深圳“山脊翠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明城中,深圳第一河茅洲河流過,九水支脈開枝散葉,共同構成光明獨有的“百裡山環、一河九水”格局。同時,光明田園品牌、人文風採與科學特色也持續孕育著多彩的城市場景。
《規劃》提出打造郊野徑、騎行徑、漫步徑三大品牌路徑,串聯“半城山水半城園,一角煙火一角景”。每一種路徑的打造,都為市民在光明城市漫步(City Walk)提供了一種探索方式。
其中,漫步徑重在營造“徜徉街巷裡,細品煙火情”的地道體驗。穿梭街區巷道,市民可以在公明老墟尋味人間煙火、在河心北路品茗賞咖、在逕口古村感受歲月沉澱、在紅木古鎮感受歲月變遷……在時光流轉中,見証這座城市舊貌換新顏,捕捉光影之美,觸摸城市肌理。
在光明,城市漫步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今年7月舉行的“FINE光明”仲夏悠享季系列活動別開生面地提出了“光明公園City Walk”理念,並以此營造全民漫步光明、全民漫步公園、全民融入公園生活的休閑氛圍。
“光明公園City Walk”理念的提出,來源於光明“公園之區”建設的自信和底氣。目前,光明區已建成公園總數達279個,佔全市20%以上,公園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5%,“公園融城”品牌效應加速釋放。
未來,光明還將進一步整合全區公園生態資源,試點打造虹橋、明湖、紅花山片區“公園+”綜合體和潮玩名片,塑造公園新生活方式,用公園打開光明生活,進一步擦亮光明“公園之區”特色品牌,打造公園生活特色光明樣板。
騎行城野間 絕美風光入畫來
一泓碧水穿城過,兩岸風華入畫來。
秋日的茅洲河兩岸,綠草如茵,成片的蘆葦隨風搖曳。綠意盎然的碧道沿河水一路綿延,碧水緩流、花木扶疏,市民或閑坐或漫步或騎行,徜徉在一幅“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芳草萋萋、沙鷗翔集”的生態畫卷中。
“茅洲碧脈”是《規劃》著力謀劃的拳頭產品之一,將依托茅洲河15公裡碧道,打造深圳濱水騎行打卡勝地。
8月4日晚,一批由國際友人、專業騎手、潮酷青年等組成的“城市運動家”,“騎”聚虹橋。他們騎行的這條線路,是虹橋公園首次開放的冠軍湖——生態會客廳的特色環湖線路,全長2500米,也是《規劃》中打造專業騎行徑的重要成果之一。
根據《規劃》,騎行徑重在營造“騎行城野間,沐浴春秋華”的景象。根據不同體驗場景,打造四種騎行路徑,分別為60公裡濱水休閑騎行徑、70公裡城市觀光騎行徑、50公裡自然探索騎行徑、20公裡專業極限騎行徑。
其中,濱水休閑騎行徑以茅洲河兩岸為重點,讓人們在騎行中感受兩岸風光。城市觀光騎行徑將以特色街道為依托,讓市民通過騎行多維度感知光明城景。自然探索騎行徑圍繞光明北部田園、光明湖、虹橋公園等自然空間,依托現有及規劃綠道,打造特色騎行體驗路徑。專業騎行徑包括喜德盛-國際UCI標准體驗區、虹橋公園騎行BMX自由式運動場,以及遠期規劃的阿婆髻極限運動公園。
徒步山水間 遇見光明“野趣之美”
除了漫步徑和騎行徑之外,《規劃》三大品牌路徑中,郊野徑的打造同樣令人期待。
光明區山環水抱的生態資源優勢凸顯,基於公園之區建設綠色基底,郊野徑將進一步實現山、水、林、田、園的 “串珠成鏈”,目前已完成兩處郊野徑示范段建設:大頂嶺示范段郊野徑及大雁山示范段郊野徑。
大頂嶺示范段郊野徑由浮橋休閑平台綠道口上山。沿山脊而上,途經一片海芋林,這裡有原生態的林蔽休憩節點,沿山脊東上,穿過石臼林帶,到達光明頂平台接登山步道,沿途穿過密林小徑后到達野豬林,可看到野豬覓食留下的土坑。繼續前行達到蟾蜍石觀景點,可俯瞰整個光明湖、科學城及光明中心區的自然山水與城市風光。
大雁山示范段郊野徑,線路整體難度較小,徒步沿泥土路到達十裡芳台,可觀長圳及鳳凰城片區的城市風貌。順山林小徑徒步而上,到達遠足徑山脊線,有自然散落的特色景石圓潤平滑,沿途向南面可俯瞰石岩湖自然山水景觀,向北可縱覽光明城區的城市風貌,美不勝收。一路行走在曲河水韻之間,虫鳴、鳥叫、水潺、風簌,可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傾聽專屬大自然的聲音,釋放生活的壓力。
據悉,光明郊野徑規劃超過200公裡,建設將遵循“自然友好、尊重歷史、合理利用”的原則,就地取材,輕質介入,保留山林徒步的原真野趣。目前已完成約90公裡,力爭在2023年底完成48公裡建設。
年年有看點 年年出亮點
《規劃》確立1環、1脈、7品、3徑、6連、9廊“117+369”行動代碼
“科學重器”掩映山水之間,城區田園風光與現代都市深度融合,光明是一座山水縈繞的科學之城。
如何最大化統籌全域特色資源要素,讓世界一流科學城擁有世界級的辨識度和山水體驗?這是《光明區山水連城綜合規劃》需要解答的重要命題。
為銜接並具體落實深圳市“山海連城計劃”,縱深推進光明區委“1+2+3+4”工作體系,進一步錨定以生態文明引領光明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奮斗目標,光明區啟動《光明區山水連城綜合規劃》編制工作。
《光明區山水連城綜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全域特色資源要素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旨在實現自然山水資源的串珠成鏈,搭建山水連城總體格局和建設框架,同時進一步明確各階段山水連城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及行動抓手,用以指導后續項目具體實施和管理。
梳理編制過程,不難發現這份《規劃》誕生過程的扎實、嚴謹和厚重。光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於2022年2月啟動編制工作。通過全面診斷和評估光明區“山、水、城、田、湖、林、草”等空間資源,為山水連城系統框架構建、路徑規劃、配套設施等提供支撐。同時,結合現場勘察、規劃梳理、部門訪談、公眾調研、大數據診斷等方式,支撐《規劃》編制。
與此同時,總結國內外、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其他區優秀經驗做法,歸納光明山水連城特色,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專屬品牌和山水連城格局特色。
定框架、定路徑、優配套、塑趣城、強智慧。明確光明版“山水連城”特色格局和空間骨架﹔系統構建多道合一、分級分類的山水連城路徑體系﹔構建沿線全齡友好、便捷舒適的配套設施體系﹔打造光明山水連城三大品牌路徑與七大拳頭產品﹔引入大數據手段輔助空間設計,優化游覽體驗。
深入調研,深化《規劃》編制工作。光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先后組織召開30次專題會,多次以發函、座談、調研的形式,深入有關部門、街道和重點企業廣泛調研,搜集信息,加強全局性重大問題研究,建立目標指標體系,梳理論証重大項目,於2022年12月形成《規劃》成果,並征求區有關部門意見建議,后根據反饋意見修改完善《規劃》內容。
2022年4月份以來,分管區領導專門組織召開6次專題會,進一步優化調整《規劃》整體框架及內容,於2023年1月3日審議並通過了《規劃》。2023年2月、3月、4月按照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已完成社會公眾意見征集、專家咨詢論証、重大行政決策聽証、風險評估和合法性審查等材料,並修改完善《規劃》。
未來的光明,既有十足的科技范,也有扑面的自然風,推窗見田園,邁步入山水。光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山水連城將以1環、1脈、7品、3徑、6連、9廊——“117+369”為行動代碼,形成山水連城行動項目庫,並明確近一年、三年、五年行動計劃,力求年年有看點,年年出亮點。
目前,山水連城共形成逾40項行動項目。其中,近一年重點推進百裡山環等拳頭產品,旨在“立形”﹔近三年基本貫通全域郊野徑、騎行徑,力求“成網”﹔近五年通過局部織補完善空間體系,最終“顯意”,實現推窗見田園,邁步入山水的美好城市意境,塑造山水連城、煙火漫城、科學趣城的典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區已進入規劃實施階段。規劃期內,將建成綠道200公裡、碧道40公裡、郊野徑150公裡、騎行徑150公裡。建成山水連城示范區。新建提升公園21個。打造5個自然教育中心,爭創全域自然教育示范區。實施“文化傳城”計劃,年均開展高品質文體活動100場以上,打造戶外運動之區。實施“煙火漫城”計劃,每個街道打造兩處特色商圈、兩條以上人氣美食街。助力光明區打造策動原始創新的“理想地”、科研經濟涌現的“新泉眼”與一流人才宜居宜業的“夢家園”。
《規劃》集萃
目標願景:山水攬盛景·智趣匯光明
整體格局:奠定“一環·一脈·九廊”山水連城格局
一環:即光明區外圍的百裡山環,同時也是未來深圳市山脊翠脈的關鍵組成部分,山林淺丘連綿百裡,是未來光明山水連城中最核心的骨架要素之一。
一脈:即茅洲河碧脈,15公裡茅洲河攬城入灣區,連接其他九條重要水系廊道,是光明區城水相融的代表典范,同時也是山水連城的關鍵脈絡。
九廊:葉脈狀匯入茅洲河的九條主要水系,實現連山接河串城,是讓山水入城、聯系生活、觸媒發展的重要廊道。
山水連城規劃策略:圍繞目標願景,結合光明山水連城現實問題和挑戰,充分依托既有資源本底要素,提出連光明、品光明、營光明三大規劃策略,以此搭建山水連城框架體系,明確山水連城品牌路徑及核心拳頭產品。
“6連疊網”搭建光明山水連城全域體系
以山水為底,結合光明實際提出連山脈、連水系、連生活、連產業、連科學、連人文六個方面,將優勢資源串珠成鏈,用山水觸媒帶動城市發展和魅力提升,最大化山水連城綜合效益。
(1)連山脈。構建山野漫步路徑體系,貫通百裡山環。連通山野漫步徑與城市慢行系統與碧道系統,確保山城、山水相連。
(2)連水系。銜接碧道專項規劃,連通碧道體系,特別是“一河九水”碧道的連通。優化碧道與城市慢行系統、山野漫步徑的銜接關系。
(3)連生活。銜接慢行系統規劃,連通城市慢行體系。以慢行系統無縫串聯軌道站點、商服節點與日常休閑節點,營造暢順便捷的體驗。
(4)連產業。連接特色田園片區、特色產業園區以及提供支撐服務的游客中心、商服驛站等設施,構建特色產業展示體驗的路徑體系。
(5)連科學。連接科學城標志性節點、重要功能片區及三大板塊,以路徑支撐科學城空間格局持續構建。
(6)連人文。連接歷史片區與歷史建筑節點、文化藝術節點及人文生趣體驗節點,夯實光明人文特色體驗路徑。
3大品牌路徑實現“山水連城,多道合城”
“山水連城”打造多重路徑,實現綠道、碧道、遠足徑、郊野徑、城市慢行道等“多道融合”。面向多元人群的多道場景體驗,實現“山水連城,多道合城”。打造郊野徑、騎行徑、漫步徑三類品牌路徑,串聯半城山水半城園,一角煙火一角景。
①郊野徑——悠然入山林,百感自然味
②騎行徑——騎行城野間,沐浴春秋華
③漫步徑——徜徉街巷裡,細品煙火情
7大拳頭產品盡攬光明山水城境
“山水連城”以總體格局體系為指引,謀劃7大拳頭產品,持續夯實光明山水連城空間特色,全面展現光明特色之美。
① 百裡山環——200公裡山野漫步,環幕攬勝科學美城
“百裡山環”由郊野徑遠足徑貫通、兩級十處看台建設和生態斷點修復三部分組成,未來將串聯9大自然公園,打造環幕攬勝山湖美景、科學美城的獨特體驗。目前已完成約60公裡光明遠足徑建設及約32公裡光明郊野徑建設,十處看台中的六處也已相繼建成。
② 茅洲碧脈——30公裡繽紛水岸,輕快騎行城野之間
推進茅洲河沿線碧道貫通建設,形成人文示范水岸、中央活力水岸、源頭生態水岸三大主題段落,鏈接沿線文化藝術、生態休閑等活力節點,打造深圳濱水騎行打卡勝地。
③ 科學趣環——26公裡回環趣徑,盡攬光明科學城蝶變
整合科學城中心區及北部片區核心資源,策劃形似“∞”的回環趣徑,串聯科學城中心區、北部大裝置片區、光明雲谷、高校學府及周邊山水林田資源,展現科學與山水輝映、漁樵耕讀兼備的光明科學城特質。主要由科學公園、雲谷中軸、白鴿陂郊野公園等重點工程項目及規劃研究組成。
④ 飛虹鏈水——16公裡一抹虹橋,舞動產城多漾活力
聯動山水連城示范區(五園一水)、光明城站、鳳凰之環等特色資源,策劃探山、游水、串產城的活力路徑,營造高品質的產城生活新場景。其中,重點推進“五園一水”建設,通過開明公園、新城公園、明心園、竹韻公園、虹橋公園五園串聯,以及東坑水碧道貫通,實現虹橋公園“一抹飛虹”最終鏈接茅洲河“一水碧脈”。
⑤ 古墟新徑——16公裡年輪街巷,品味煙火光明記憶
激活公明老墟煙火人文魅力,策劃北連科學山林、南至明湖公園、東西串聯茅洲河的“煙火年輪”路徑。重點推進“煙火水街”建設工程,釋放公明排洪渠作為高密城區濱水公共空間的作用,以水系串聯歷史人文、公園田園、商服配套等資源,服務多元人群需求,打造由老城慢調走向田園野趣的“煙火水街”。
⑥ 山水T台——800公頃明湖T台,山水文藝精彩對話
茅洲河-明湖-五指耙區段是未來光明西部極為難得、潛力極大的大型公共空間。結合山水、田園、文藝、都市等主題素材,高品質謀劃與打造光明“山水T台”,能更好服務於人口高密、公共空間匱乏的光明西部地區,並進一步與科學公園遙相呼應,形成東西兩大中央公園名片。主要由東西向:明湖-13號線車輛段上蓋-茅洲河建設﹔南北向:五指耙森林公園-馬田田園片區兩部分組成。
⑦ 玉帶引泉——15公裡山水玉帶,愜意悠游溫泉之鄉
串聯茅洲河、玉田河、阿婆髻、玉律溫泉等資源,打造既有產城煙火活力,又有山林康養靜謐的特色路徑。主要由阿婆髻森林公園、烏石頂郊野公園、玉律溫泉度假區綜合規劃等項目組成。
(本版撰文:鄧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