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建言深圳塑造現代城市文明

2023年09月27日09:50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造鮮明“城設”講好獨特“深圳故事”

  “偉大的城市、偉大的文明,既需要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需要梵·高和蘇東坡”“深圳應打造鮮明‘城設’”“讓深圳成為‘熱搜體質’城市”……

  9月26日,在深圳市政協七屆第六十六次主席會議專題協商會上,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們在調研基礎上詳細剖析深圳改革開放40多年來涵養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的城市實踐成果和存在問題,並就如何加快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積極建言。

  今年,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牽頭,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塑造現代城市文明”組織市、區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歷時4個多月,通過實地走訪、座談會、函調、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相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研究機構、教育機構和重點產業、重點街區等開展深入調研20余次。調研組還赴合肥、南京等地開展調研,重點考察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等方面經驗,並形成了沉甸甸的調研成果。

  提升人文藝術生產力提升城市文化底蘊

  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龍代表調研組作總報告發言時表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在涵養城市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是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形成務實求“真”的深圳科學精神、崇德向“善”的深圳人文精神、精藝尚“美”的深圳藝術精神,為城市文明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

  但調研組也指出,深圳在涵養“三種精神”上,也亟待補短板、強弱項。

  “當前深圳文化創造力與城市地位實力不夠匹配,特別是人文學科及相應配套機制成為薄弱環節。”尹昌龍表示,多年來,深圳城市發展重產業“制造”,輕文化“創造”,文史哲基礎學科建設薄弱,人文學科發揮作用機制不完善,因此亟待補足人文藝術生產力,扭轉文化底蘊不足、學術供給薄弱、人文要素不強等長期存在的趨勢問題。

  為此,他建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推動學術文化升級,促進形成“深圳學派”,厚植城市人文基礎。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提升人才引進待遇,像重視科技人才一樣重視文化人才。改革人文藝術學科人才評價體系,分領域分賽道評價高精尖缺人才。此外,還應打造高端藝術特色團隊,建設藝術特色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形成美育的“深圳名片”﹔把握研究方向和主題,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色的優長學科和學術高地﹔加強人文社科學術機構、新型智庫和學術平台建設,優化社科資源配置,創新優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培養一批學術領軍人才和學術創新團隊。

  “偉大的城市、偉大的文明,既需要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需要梵·高和蘇東坡。強大的人文、藝術平台與共同體,既代表著城市的文化生產力,也將與城市的科學發展、產業發展相得益彰。”尹昌龍說。

  深圳需要打造鮮明獨特“城設”

  如何讓深圳的城市形象更鮮明?專題協商中,委員們認為,深圳需要積極打造獨特的“城設”。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李鳳亮認為,鮮明的“城設”彰顯城市文明、凝聚文化認同、激發城市活力。他舉例說,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城市不斷出圈,國際上,迪拜打造了從“基建狂魔”到“奇觀之城”的城設,新加坡成為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國內,無論是香港的“亞洲國際都會”、杭州的“品質生活之城”,還是成都的“美好生活之都”,甚至是淄博充滿人文關懷的“燒烤之都”,都在努力拒斥“千城一面”的城市定位和發展路向。

  李鳳亮認為,鮮明的“城設”,已經成為城市推廣、城市營銷的重要手段。深圳年輕時尚、充滿活力、面向未來,應結合自身稟賦和定位,盡早明確城設,並進行系統推廣和全方位營銷。如“活力之城,夢想之都”,就能展現深圳改革開放以來創新發展的鮮明特質,同時也可呈現面向未來不斷創夢造夢、探索無限可能的城市精神。

  尹昌龍則提出,要發掘深圳科創優勢,打造科幻“城設”系統。為此, 應設立專門投向科幻產業的股權投資基金,高校設立科幻研究機構,積極承辦科幻領域國際會議和賽事,完善產業化、影視化機制,提供沉浸式科幻體驗服務等。

  建立深圳文化譜系創作“深圳故事”爆款

  在市政協委員、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深圳市駐深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呂紹剛看來,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和靈魂,應挖掘提煉特色鮮明的深圳人文精神。他認為,在此過程中,要明確改革開放精神為深圳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同時,構建深圳文化譜系,豐富新時代深圳精神內涵。呂紹剛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極具特色的移民文化、開放文化、科技文化、大灣區文化等,共同構筑了這座新興城市的文化自信。用活用好改革開放為深圳留下的多元文化基因,通過硬件建設、文藝創作等形式推動特色文化沉澱,做好新時代深圳精神的更新闡釋,使之逐漸成為深圳人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印記。

  同時,呂紹剛建議,要打造保留記憶、特色鮮明的城市公共空間,如在中心城區建設移民博物館,講述幾代來深建設者故事,在過去和現在的來深群體之間建立情感聯系。此外,要加大力度創作講述“深圳故事”的文藝精品,搶抓短視頻風口,鼓勵本地自媒體發展,推出更多個體微觀視角的短視頻、微電影的精品和爆款。

  面向全球發布“科技合作計劃”構筑全球文明都會影響力

  城市的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是對城市乃至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

  調研中,委員們提出,未來深圳需要完善文化、商業、旅游等資源的全球配置功能,成為全球文明網絡的關鍵節點,發揮樞紐性功能。

  為此,委員們建議,深圳可面向全球發布“科技合作計劃”“科技創新合作獎”,牽頭發起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獎勵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可設立海外研發基金,面向俄羅斯和日韓、中東、北歐、東歐等國家和地區招募當地科學家籌建海外研發中心,構建深圳的全球創新網絡。同時積極舉辦和主動承辦國際性的峰會論壇,提升深圳在科創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

  此外,開展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大型文體賽事活動,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演出活動,打造深圳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形象……委員們認為都將大大提升深圳的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制度保障科研人員不怕坐“冷板凳”

  深圳作為一個科技創新之都。科學精神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精神的硬核。但調研發現,在涵養科學精神方面,深圳仍存在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布局不足、原始創新能力匱乏等問題亟待解決。

  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院長俞大鵬認為,在崇尚創新方面,當前,要力破基礎研究上跟班式研究、逐利式研究,協作、合作精神和能力比較弱的問題。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不盲目追逐熱點,不隨意變換研究方向。”俞大鵬建議,完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健全基礎研究穩定資助制度,為科研人員潛心鑽研提供更加充足、穩定的經費保障,同時,要科學設置合理考核周期,注重長期考核,著眼於長期突破,為科研人員創造安穩的環境。同時,政府部門、院校及科研機構要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跨界融合思維,倡導團隊精神,建立協同攻關、跨界協作機制,堅持全球視野,不斷加強國際合作,秉持互利共贏理念,為推動科技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讓深圳成為一座具有“熱搜體質”的城市

  “在新經濟時代,Z世代選擇城市的邏輯已經從‘利益導向’轉變為‘生活導向’。深圳應通過生態景觀、文化標簽、美學符號在場景中的植入,創造時尚感、煙火氣、國際范的美好體驗,不斷增強市民群眾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深圳成為更具魅力、更富親和力、更具吸引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市政協委員、龍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易玉琨表示。

  但易玉琨也指出,當前,深圳城市文化場景缺數量、缺特色、缺融合。她建議,深圳要大力“造景”。

  如何“造”?她提出要“植景”盤活“存量”。深圳共有1500多個城中村,擁有巨大活化空間,建議通過以文化導向微更新擴容場景空間,將廣域設計,公眾展覽植入城市空間,打造一批具有創意性、體驗性、美學性城市場景。要“融景”釋放“流量”。建議把單向度、單一化的城市場景轉變為多元豐富、無限可能的復合型空間,將藝術、人文、潮流等元素融入文旅消費新場景中,推動定制消費、體驗消費、粉絲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讓深圳成為一座具有“熱搜體質”的城市,快速出圈破圈。“創景”催生“增量”。場景已經成為新技術的實驗室,建議挖掘凝練深圳文化的場景元素、故事和產品,借助創意設計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文化內容、文化符號及其場景進行數字化重現,實現數字內容的虛擬仿真化、感官體驗化、虛實交互化,營造沉浸式、互動式文化場景,進一步豐富拓展城市文化場景的邊界和深度。(記者 周元春)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