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首批地名保護名錄藏著一部“編年史”

2023年10月09日09:53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首批地名保護名錄藏著一部“編年史”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位於龍華區民治街道白石龍老村1號,是國內唯一以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事件為主題的紅色文化紀念館,是目前嶺南地區收藏“大營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主題性紀念館。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地名,不僅是城市重要地標,還往往被賦予物理意義之外、歷史視野裡的另一種高度、寬度與厚度。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從新石器時代咸頭嶺遺址、深圳最早古縣名“得寶而安”,到“紅色遺跡”白石龍、沙魚涌等,再到改革開放印記孺子牛雕像、前海石……鵬城的文化根脈、鄉愁記憶,藏在無數地名裡,融入了城市生命。

  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深圳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本次擬入選的共112個地名保護名錄,根據《地名管理條例》(2022年),對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具有紅色革命和改革開放特色的地名進行了評定,並經網絡投票、征求意見、專家論証所形成,包括63個傳統文化與歷史地名、17個紅色歷史地名、32個改革開放地名。

  112個地名,跨越7000載,串聯起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構成了一部厚重的深圳“編年史”。

  比如傳統文化與歷史地名,從深圳市域有人類居住痕跡起統計至近代,反映了滄海桑田之變。

  咸頭嶺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不僅是深圳古文化的源頭,其I段的遺物更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所發現的、有准確年代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遺物。寶安是深圳地區最早的古縣名,最早可追溯至東晉咸和六年(331)建縣。“深圳”為古代河流,據考斷應為今布吉河,深圳墟、深圳墩台及之后的深圳站、深圳鎮、深圳市均得名於此。而現在的“深圳河”,古稱羅溪、滘水,首見記載於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附加地圖。

  深圳的移民文化,古而有之。龍崗被譽為“珠三角客家之都”,最早見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歸善縣志》記載神龍從梧桐山騰飛后降落於“龍岡墟”。牛湖、三洲田、對面喊、固戍、湖貝、甲岸、蘭水壆、半天雲、西湖塘、鶴湖新居、大萬世居、龍田世居等地名,充滿鄉土氣息,承載了村民開基立村又不忘先祖故地的深情,是民俗研究的“活化石”。內伶仃島、宋少帝陵、左炮台、中英街、羅湖橋等,留下的是一部榮辱興衰、飽經風霜的畫卷。

  深圳紅色資源深厚,坪山、新屋嚇、山廈、王母圍、沙魚涌、陽台山、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曾生故居等,留下了“黃埔軍東征討伐”“血戰沙魚涌”“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東江縱隊土洋會議”等紅色印記,是貫穿1921年至1949年的一曲曲“革命壯歌”。

  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前沿,從1979年建市至今,尤其是20世紀80、90年代,留下的改革開放地標、發生過改革開放重大歷史事件或與改革開放重要人物相關聯的地名,蛇口、蔡屋圍、漁民村、南嶺村、上海賓館、國貿大廈、地王大廈、鄧小平銅像、孺子牛雕像、前海石、深南大道、深圳大學等,不勝枚舉。

  諸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響亮口號,從蛇口走向全國。漁民村原為安置深圳河上岸生活漁民而建,1981年成為中國內地首個“萬元戶村”。上海賓館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福田中心區建設前,是深圳的“坐標原點”。創造三天一層“深圳速度”的國貿大廈曾是全國最高建筑,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1992年1月在此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揚帆啟航”造型的前海石,於2012年12月和2018年10月兩次迎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前海並在此發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公示的是第一批地名保護名錄。深圳還將繼續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地名文化,構建特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全景展現這座城市的人文特質、發展記憶和特色風貌,打造多元文化兼收並蓄、歷史與當代相得益彰的“現代文化名城”。(首席記者 秦綺蔚)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