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深圳美術館(新館)開放 科藝共生讓人大飽眼福

2023年11月08日08:49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藝共生讓人大飽眼福

  展覽現場。

  “非常驚艷的開館展,讓人應接不暇!”11月7日,深圳美術館(新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每天有6000個預約名額。家住羅湖區的市民陳女士提前通過預約,一大早來到新館參觀。她告訴記者:“新館試運營期間就過來看展,對開館展也非常期待。這次聽說開館展集齊了,馬上預約過來。”像陳女士這樣的正式開館第一天就前來觀展的市民不在少數。記者從館方獲悉,第一天的預約名額接近滿額。在採訪中,觀眾對開館展紛紛給出好評。他們認為,開館展內容多,體量大,質量高,涵蓋中西藝術,而且通過美術作品展現出深圳的城市文化與科技發展。

  城市新地標成為熱門打卡地

  文化地標是城市的可視符號、記憶符號,也是承載和傳達文化自信與藝術審美的重要場所。如果問最近深圳哪個地標最火?一定非深圳美術館(新館)莫屬。

  白色的巨型幾何外觀,加上別具一格的空間設計,富有設計與藝術感的新館建筑吸引市民慕名而來,尋找最佳拍照角度。“新館外觀的幾何形狀非常出片,一拍就是大片的既視感”,“00后”的觀眾劉小姐是在附近工作的白領。她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拍的新館照片非常贊,於是過來拍一些。“我剛發了幾張照片在朋友圈就得到很多點贊,新館的建筑特別大氣,有氣魄。”

  記者打開社交平台發現,很多觀眾自發安利到新館來打卡。“新館是熱門打卡地,一定不能錯過!”劉小姐告訴記者,這次來新館除了拍建筑之外,也看到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我一定要告訴朋友,新館非常大,到這裡看展要選一雙合適的運動鞋。”

  大師真跡備受觀眾青睞

  如果問一個展覽最吸人眼球是什麼?答案多半是大師作品。此次深圳美術館(新館)推出的8個開館展,目前已經開放了7個,可謂是吹響了大師作品的“集結號”。

  “展覽真是太多了,是很大的文化福利!”退休的市民韓先生告訴記者,“開館展有深圳的氣勢。古今中外,大師薈萃。我一直喜歡齊白石。這次他的個展來到深圳,有160多件作品,能一次性看到那麼多齊白石的真跡,太值了。齊白石以畫蝦聞名,這次也展出了《蝦》,非常難得一見。”

  新技術讓傳統藝術煥發生機。在“好夢無由——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展廳,不少觀眾一進門就被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所吸引。通過技術手段和場景復原的方式,在一張超大曲面屏幕上展現出齊白石的作品。韓先生非常驚嘆這種全新的數字藝術。“新的技術與傳統藝術結合在一起,讓我們能真切感受白石老人觀察到的生命萬象,如此也能更深刻地體會這些作品的創作環境與故事背景。”

  不僅如此,深圳美術館也拿出了“壓箱底”的各種大師真跡。比如,“欣欣生意——深圳美術館館藏精品及文獻特展”是對深圳美術館建館以來收藏成果的一次集中研究及展示,展出120余件館藏精品。這裡有潘天壽、李苦禪、朱屺瞻、關良、蔣兆和、李可染、陸儼少、吳冠中、周思聰、關山月、黎雄才、黃冑、啟功等現代中國書畫名家的真跡,還有黃永玉、范曾、周韶華、石虎等現代藝術名家代表性風格的作品,也有許江、周春芽、龐茂琨、曾梵志、毛焰等人的當代藝術作品。

  “大師真跡根本看不過來”,從事文創設計的齊小姐是一位藝術愛好者,經常從藝術作品中尋靈感。“沒想到深圳美術館有這麼多大師的館藏,讓我大開眼界。展覽的質量高,作品多,給我帶來很多啟發。”

  令齊小姐驚艷的還有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在“印象新生——法國諾曼底油畫寫生與影像展”中,她看到了莫奈、庫爾貝等藝術家的作品,讓她直呼“過癮”。“免費可以看到這麼多西方藝術作品,作為深圳人,幸福感滿格了。”

  科藝共生引觀眾贊嘆

  科技可以豐富藝術的表現形式,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同時通過藝術的語言也不間斷地傳遞著科技的精髓。科技與藝術的碰撞,會給觀眾帶來哪些驚喜?開館展中就有一個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大展。

  走進“互生景觀——藝術科技展法國奧普萊獎深圳首展”展廳,21位來自9個國家知名藝術家的17套作品中多數都是首次在中國展出,包括藝術家邱志杰的新作《藝術科技地圖》、保羅·斯科波拉《回聲之境》、尼克·米德《天際線》以及皮亞·墨沃爾德《時間機》等作品,“科技范”十足,每一件作品都值得仔細觀摩。

  這些藝術作品的欣賞方式與傳統的觀看方式不同,別具一格,有的甚至需要觀眾戴耳機或者上陣體驗。不少觀眾看過展覽認為,這是一場高質量的科技藝術展,通過科技、藝術、生態學、數字技術等新興媒介相互融合、碰撞,給他們帶來一次獨特觀感體驗。(記者 尹春芳/文 胡蕾/圖)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