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界大咖齊聚深圳 創新合作共話未來產業藍圖

11月24日,第五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來自國內外科學界的諾獎得主與代表人物,圍繞全球創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藥物開發和能源綠色轉型等科技發展熱點問題,分享精彩觀點。本屆論壇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廣東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論壇將持續至11月26日。
世界大趨勢
國際合作成科技創新“必選項”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陳清泉表示,全球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復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國際合作正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必選項”,全球科技界需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實現共享、共贏和可持續的科技創新發展。
“科學應當是跨界、跨國境的,應該讓科學家在不同領域、不同國家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比如說發表新論文、舉辦國際科學會議、建造國際實驗室等,讓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交流研究想法,推動技術科學、應用科學實現顛覆式創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表示。
灣區大未來
大灣區十大未來產業方向發布
在高端對話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所專家等知名大科學裝置負責人圍繞“大科學設施建設與國際科技合作”,進行思想碰撞與對話交流。
現場,2023年度IUPAC(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和粵港澳大灣區十大未來產業方向發布。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十大未來產業方向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提出,包括未來信息產業、未來健康產業、未來能源產業、未來材料產業、未來裝備產業、未來環境產業、未來農業產業、未來空天技術和未來深海、深地產業。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表示,未來信息產業是大灣區最大的優勢產業。近年來,大灣區在高端半導體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在智能網聯汽車、工業機器人、無人機領域均處於業界領先的地位,有望於未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更大的技術優勢,培育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
深圳小故事
國際專家大咖盛贊深圳科創發展
華為手機、微信支付、大疆無人機……今年80歲高齡的托馬斯·薩金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先后提到自己使用過的深圳科技產品。同時,他以深圳40多年實現的經濟發展奇跡來闡述自己對經濟研究的興趣起源,“深圳這座城市得以迅速發展,大批科學家和企業家在這裡發揮著巨大價值,當一個個產品在生產線上出現,並最終銷往市場,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科技和經濟密碼。”托馬斯·薩金特說。
來過深圳多次的托馬斯·薩金特特別提到自己對深圳的一處觀察細節,“深圳為工程師、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平台和場所,他們會集聚到一起討論交流,看似他們只是端著咖啡杯在一起聊天,其實這過程中已經產出了大量創新思想。”
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CIGI)主席羅辛頓·梅德霍拉高度贊揚深圳作為全球創新高地的主導優勢,“金融資本龐大、政策先行先試以及毗鄰港澳的地理位置,深圳匯聚各類資源,成為全球領先的科創中心,從而誕生像騰訊、華為一類的全球性高科技企業。”(記者 吳徐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