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創作,不斷打磨精品
圖為國家大劇院內景。 |
核心閱讀
雖然作品題材與當下生活有一定距離,但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始終心系時代,自覺觀照今天人們的價值理念和審美觀念
藝術上艱難跋涉的每一步都不白走,最后都會落到作品呈現的細節裡。精品一定是創作者篤定恆心、下苦功夫、傾注心血打磨出來的,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結果
新媒體成為今天舞劇傳播的新途徑,網絡平台傳播與劇場藝術創作互動互聯,能夠激發新的創作理念和觀演理念,更好實現編導的創作初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益求精、潛心磨礪,以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不斷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以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的殷切期望,激勵著我們用心創作,不斷打磨精品。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精品舞劇的涌現,“舞劇熱”已經成為當下舞台藝術新現象,常常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景。從去年12月首演至今,不到1年時間裡,舞劇《詠春》演出已逾100場,走過長沙、上海等28個城市,並經過海外市場的檢驗﹔舞劇《隻此青綠》不斷刷新舞劇演出市場紀錄,票房收入超過4億元﹔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演560余場,每場結束后觀眾排著長隊等待演員簽名、合影留念﹔舞劇《沙灣往事》巡演10年,遍及60多個城市,平均上座率超過90%……每當看到自己創作的作品受到觀眾歡迎,得到熱情反饋,身為導演的我們都十分感動。
深植時代,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
我們創作的舞劇作品中,無論是傳統文化題材《花木蘭》《隻此青綠》《詠春》,還是革命歷史題材《永不消逝的電波》《沙灣往事》,都與當下生活有一定距離,但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始終心系時代,自覺觀照今天人們的價值理念和審美觀念。
在《隻此青綠》中,除了北宋畫家王希孟外,我們還設計了一個當代“展卷人”角色。這個展卷人不僅僅是故事的緣起,也是情節推進的線索。觀眾可以通過他的視角走進千年前《千裡江山圖》創作的全過程。在舞劇創排之初,我們寫下這樣一句話:“《千裡江山圖》究竟出自誰手”?該畫“無名無款,隻此一卷”,雖據史料可以基本確定作者身份,但“紙壽千年,絹保八百”,千年之后的我們還能完整欣賞到這幅絹本設色畫,離不開多少人視若珍寶的守護!我們去故宮採風的時候,看到一幅剛出土的古畫,這幅古畫因為歷經歲月滄桑而殘破不堪,但經過文博工作者精心修復后光彩如初。我們想把這些文物守護者的故事呈現在舞台上。全劇結尾,同一輪明月下,王希孟與展卷人在畫卷兩端拱手致意,這是跨越千年的文脈傳承,讓人不禁感慨“有幸生在這樣一個安寧的時代,才能一睹千年瑰麗”。
《詠春》並不只是講述詠春拳宗師葉問的故事,全劇還以深圳劇組拍攝電影《詠春》為引,通過戲中戲的結構連接起兩個時代的故事。電影裡的“葉師父”遠赴他鄉,“扶弱小以武輔仁”,增強民族自信﹔舞台上的片場中,劇組成員也同樣懷揣理想,希望實現電影夢。每一個時代都有像葉問這樣的醒目人物,但還有更多普通人在默默地付出與奉獻。這部舞劇想要激勵當代社會努力奮斗的普通人——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迎來生命的絢爛時刻。《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奮戰在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們隻有30多歲,於是我們就在舞劇中營造年輕的革命烈士與年輕觀眾的對話感,讓紅色精神照進現實。
創作要在每個環節都不遺余力
從第一部作品到現在,我們力爭每一部作品都有所突破。在《永不消逝的電波》獲得了一些認可后,很多劇團邀請我們繼續創作諜戰題材的舞劇作品,都被我們婉拒,因為我們還想有更多新的嘗試。
舞劇比較特殊,故事的推進需要依靠大量肢體語言,所以舞劇導演不是僅僅把文學劇本轉化過來,而是需要二度創作,繼續向內填充血肉和細節。有時候可能幾天時間一個字都沒寫出來,大家就分頭各自看書找靈感。我們相信,藝術上艱難跋涉的每一步都不白走,最后都會落到作品呈現的細節裡。
《隻此青綠》就是一次艱難而欣喜的突破。難點在於這部作品是弱情節的,需要營造出靜謐、雅致的情境,讓觀眾沉浸其中。創作的另一層壓力,緣於我們面對的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查閱大量資料,也聽取很多專家的意見,最后決定把“靜”“端”“穩”作為舞劇語匯風格。舞蹈演員受到的訓練很多時候要求先把氣往上拔,這與宋畫裡瘦削、纖薄、柔弱的女性姿態不同。我們要求演員表演時氣要下沉,落到腰上胯上,身體向內扣住。這對受過多年專業訓練的舞蹈演員來說是很大挑戰。為此,整整5個月的時間裡,整個劇組保持每天至少8小時的封閉排練,從演員的形體動作到一顰一笑,甚至眼神望出去的深度,都不斷調整打磨,為的就是准確呈現博物館裡宋畫的感覺。
與此類似的還有舞劇《詠春》。《詠春》立項的時間其實比《隻此青綠》要早,其中有兩年整時間裡,所有舞蹈演員都在向專業的武術指導學習武術基本功。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武術雖然有相通之處,但二者在發力、形體、氣息等方面迥然不同。演員排練並不是“花拳繡腿”,而是實打實的“拳拳到肉”,不是隻簡單學幾個動作,而是要知道每個招式的來處、目的,讓功夫結結實實“長”在身上。
通常來說,舞劇被認為是“長於抒情,拙於敘事”,這不僅是藝術類型所限,也和演員有關。對舞蹈演員來說,想要詮釋好角色,需要一定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但理解力到位了,未必是肢體最巔峰的時候。舞蹈演員既要克服身體上方方面面的壓力,同時也要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殊為不易。基於《永不消逝的電波》敘事性強的特點,我們給演員提出更高要求——不要覺得在舞台上真情流露觀眾看不到,就特意夸張肢體動作,隻有演員自己動情了,表演才能感動別人。
無論是演員服化道的准備,還是舞台裝置的配合協調,我們都深入細節、耐心打磨。創排《詠春》的過程中,我們在服裝方案上反復修改,最后為主要人物選定香雲紗長衣,烘托習武之人內斂、低調的性格,在燈光、舞美的配合下,香雲紗又能呈現出深淺變幻的層次感,牽動觀眾的目光。《隻此青綠》的舞台美輪美奐,我們採用地面多層轉台和空中圓弧機械的構架,把一幅古典長卷立體展現在舞台上,這需要極高精確度的數控技術和調度配合,需要經歷成百上千次的試驗和磨合。《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漁光曲”舞段,到最后連排時還在不斷修改細節。多年的舞台實踐告訴我們,精品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定是創作者篤定恆心、下苦功夫、傾注心血打磨出來的,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結果。
隻有產生共鳴共情,觀眾才願意再次走進劇場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組收到過一份珍貴的禮物——一枚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這份禮物來自江蘇南通一名普通公安干警錢俊,他是一名“電波迷”,觀看過我們十幾場演出。他的外祖父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親歷過解放上海的戰役。錢俊說,舞劇中李俠、老裁縫、小裁縫、車夫用他們的生命,傳遞一份涉及國民黨長江江防計劃的重要情報,這份情報幫助千千萬萬解放軍戰士包括他的外祖父,渡過了長江,解放了上海,所以他想將這枚紀念章留在《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組。這份鄭重信任讓我們感動,鼓舞我們繼續以藝術的方式傳遞信仰的力量。
還有一位觀眾在看完《詠春》后,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段長長的感想。他說,葉師父闖蕩香港,右手拿著牌匾,左手米袋空空,一手理想、一手現實的境遇深深打動了自己,那是為理想而打拼的普通人都會有的共情。一位年輕女孩為我們手寫了一封長信,講述患有抑郁症的她如何從舞劇《花木蘭》中汲取向上力量。我們相信,隻有產生這樣的共鳴共情,觀眾才願意再次走進劇場。
中國舞劇史上,《絲路花雨》中的“千手觀音舞”、《紅色娘子軍》的“練兵舞”等,都成為一代人心中難忘的回憶。《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漁光曲”舞段、《隻此青綠》中描繪山石意象的“青綠女裙”舞段、《詠春》裡五大門派的“對決過招”舞段,原本就在劇院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演出視頻經剪輯后上傳到互聯網,再次引發觀看熱潮,很多觀眾因為一個舞段打動自己而走進劇場。應該看到,新媒體成為今天舞劇傳播的新途徑,網絡平台傳播與劇場藝術創作互動互聯,能夠激發新的創作理念和觀演理念,更好實現編導的創作初衷。
面對當前演出市場的“舞劇熱”,我們既欣慰於堅守行業的從業者演出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堅守本心,摒棄浮躁,認真打磨好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尊重創作、尊重舞台、尊重觀眾,才能拿出更多受歡迎的精品力作。
(作者為舞劇導演,本報記者任飛帆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1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