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2023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在深圳舉行

為保護植物多樣性貢獻更多智慧

王星 李星瑤
2023年12月08日15:47 |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小字號

2023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在深圳舉行。主辦方供圖

仙湖植物園舉辦“‘蕨’處逢生——蕨類植物展”。主辦方供圖

12月6—7日,以“保護中國的植物多樣性”為主題,2023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在深圳舉行。

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每年舉辦一次,是我國植物園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會議。今年,會議落地深圳,由中國植物學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公園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共同主辦,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承辦,進一步彰顯深圳在建設植物園、保護植物多樣性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

直面植物多樣性保護挑戰

“一個物種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力,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乃至人類的未來。”12月6日,在2023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開幕現場,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洪德元院士的發言讓人印象深刻。

保護植物多樣性在維持全球生態環境,支撐人類發展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人們熟知的雜交水稻為例,它的成功研發離不開一株在海南發現的野生稻。植物多樣性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系也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從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到全球氣候變暖,植物多樣性保護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約有高等植物3.7萬種,其中約15%正受到生存威脅。

保護植物多樣性迫在眉睫,生命科學領域前沿技術的興起為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可能性。

“真正保護好植物多樣性,需要我們理解植物、研究植物,它們有什麼特點、適應什麼生態環境。”南方科技大學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朱健康院士說。

朱健康介紹,不斷涌現的新技術,不僅可以為植物多樣性提供保障措施,還能夠“創造”出新的多樣性,“讓植物更具適應性,發揮更大的作用。”

開幕式現場,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同建設的“華大時空中心植物活體庫”正式揭牌。

該植物活體庫致力於保護和保存世界上的植物活體資源,現已收集活體植物約1000種,其中國家2級(及以上)保護野生植物約20種。通過對植物資源的保存和研發,將更好地了解植物、保護植物。

聚焦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植物園遷地保護若干問題的思考”“生態文明視角下國家植物園的創新發展”“國家植物園活植物遷地保護體系建設規劃”……

為期2天的會議裡,資深專家、中青年骨干和后起之秀匯聚一堂,圍繞植物多樣性和中國植物園的高質量發展,展開了一場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盛宴。

植物園是集開展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科學傳播、資源開發利用、園林園藝展示和游覽休憩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是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國家林草局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加快構建以植物園為主體的植物遷地保護體系,全面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推動中國的植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

2023年,國家林草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國家植物園體系布局方案》,確定在已設立2個國家植物園的基礎上,再遴選14個國家植物園候選園,納入國家植物園體系布局,逐步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體系,並加強與國家公園體系的統籌協同,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格局。

“植物園就像是瀕危植物的守護者。”洪德元分享道,植物保護離不開基礎研究,包括摸清有哪些瀕危植物、極危植物,開展種植以及植物回歸,植物園能夠為此類基礎研究提供空間,更加有效地保護植物。

在他看來,仙湖植物園提供了一個良好范本,不僅景觀優美,專類園的建設也十分出色。

目前,仙湖植物園已建成各類植物專類園和保育基地25個。其中蘇鐵類收集了240余種,是世界保育蘇鐵類最多的植物園之一﹔蕨類約1000種,是我國大陸保育種類最多的蕨類基地。

與此同時,智能化、數字化技術也不斷賦能中國植物園的高質量發展。

“大數據助力國家智慧植物園建設”“智能保育數字化體系的構建與展望”“數字新媒體互動光影藝術在植物園夜游中的運用”……活動現場,圍繞“數字時代的植物園管理”的系列報告,充分展現了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

構建全民參與保護新格局

420余種多肉植物讓人目不暇接,風格各異的植物景觀引人入勝,展現異域生態之美﹔來自亞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50種附生蕨類,其中鹿角蕨屬全部18個物種齊整亮相,難得一見……

本屆學術年會期間,仙湖植物園不僅是一個閃爍著思想火花的交流場,還舉辦“多肉植物科普展”和“‘蕨’處逢生——蕨類植物展”,為公眾帶來更有特色的奇趣體驗。

在深圳華大基因聯合創始人楊煥明院士看來,植物園是城市裡一個生機勃勃的博物館。

如今,這個博物館正在邀請更多市民走進來,不斷提升其科學傳播、科學普及功能,講好植物故事,彰顯中華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魅力。

大會報告環節,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研究員梁呈元聚焦“植物園如何講好文化的故事”,介紹了南京中山植物園的文化底蘊以及在文化展示方面所做的探索與實踐。

仙湖植物園研究員張力則以苔蘚科普為例,分享了專類植物的科普教育探索。他介紹,苔蘚植物是植物界的第二大類群,但因其體態細小、受關注度較小等原因,相關的科普活動難於開展。

從2007年開始,仙湖植物園苔蘚團隊同以澳門市政署為代表的多個機構合作,通過舉辦科普展覽、編寫科普讀物、開展公眾講座、開辦青少年研學活動、走進中小學等方式,在苔蘚科普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此外,在“自然教育與科學傳播”專題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各抒己見,為構建全民參與的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新格局探討更多可能性。

本屆學術年會是一場高規格、高水平的學術交流盛會,植物多樣性保護新理念、新方案不斷涌現,為推動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更多智慧力量。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