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羅湖:重構區域教育生態 促進數字化轉型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3月26日,深圳“羅湖發布”舉行教育專場。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社會加速從工業文明向數智文明轉變。在此背景下,深圳市羅湖區教育應當何為?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全面推進羅湖教育高質量發展‘14104’戰略布局。”3月26日,在深圳“羅湖發布”教育專場,羅湖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延勇做出回應。
據了解,“14104”戰略布局中的“1”是指一個目標:以推進羅湖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系統性重構羅湖區域教育生態,探索建設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羅湖樣本。
“4”是指加快四個重點領域的突破:橫向均衡,縱向貫通,內向智能,外向融合。“10”是指十條具體實施舉措,包括小初高貫通培養、深港融合、集團化辦學等。“4”是指實現孩子、家長、教師、黨委政府“四個滿意”。
整合資源 盤活教育發展一盤棋
“人民群眾的需求已從‘有學上’轉到‘上好學’。”高延勇說。
為著力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新期待,羅湖今年將重點抓好三項工作,推進教育橫向優質均衡發展。
首先是以“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創建為抓手,高質量實施《羅湖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現學校外在顏值和內在品質雙提升。
例如,重點推進翠園中學、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建設項目,計劃在年內建成開辦梅園實驗學校、翠園東曉中學、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一部)、羅湖外語小學、銀湖幼兒園等10個學位建設項目,預計新增學位4000個以上。
其次,深化集團化改革,賦予集團黨委更大的自主權,整合本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和顯著特色,實現各集團成員校的均衡優質發展,培育更多省級優質教育集團。
同時,加快教師隊伍建設,印發《羅湖區教師隊伍“五環一體”高質量發展培養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實施“教育伯樂”工程,開展“領航揚帆選人計劃”等,努力在羅湖教育沃土上培養一批面向未來的大先生、教育家。
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除了在教育系統內部發力,羅湖還將實現外向開放融合,變社會資源為教育資源。
立足聯通深港的優勢,羅湖將大力建設深港教育融合發展先行區,目前已與香港96所結對姊妹學校進行廣泛交流和項目合作。今年深度推進深港合作辦學,探索與香港學校開展中職教育合作,支持部分學校按需增設港籍學生班。開展兩地教師教研、學生交流等系列活動。
此外,羅湖積極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辦學,探索實現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貫通聯動培養人才。目前已經分別與香港中文大學、南科大、深北莫等高校聯合辦學。同時,加大家校社政聯合辦學,成立各類綜合實踐基地共十大類106個。
縱向貫通 打造人才培養新體系
打造“致遠”“強基”“創新”“博雅”四大學院,構建具有7個系列和18個課程群的特色課程體系,建立“少年科學院”“少年數學院”“少年人文學院”“少年體藝學院”……
翠園中學的課程重構,是羅湖教育貫通培養實踐的一個縮影。當前,羅湖教育的一個重點領域便是實現縱向貫通,以構建幼小初高貫通培養體系為引領著力打造人才培養的新體系。
“要想解決人才培養的制約問題,迫切需要打破傳統育人模式,建立一個能盤活校內外優質資源,實現學生多樣性、自主性需求與教育供給平衡的貫通培養體系。”深圳市翠園教育集團總校長、翠園中學校長郭玉竹表示。
在學科貫通方面,羅湖正在起草、制定“貫通培養三年行動計劃”,成立貫通培養課程中心與學科貫通培養工作室,開展了數學、科創、閱讀、思政、音體美等12個學科的小初高貫通工作,構建起12年貫通的學科知識體系,並進一步轉化為課程、教材,進入課堂。同時,大力推進跨學科融合式、項目式課程體系建設。
學生培養通貫方面,羅湖通過學科課程的貫通融合面向所有學生進行全量培養,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揚長培養。實施“中小學創新人才貫通培育計劃”,著眼於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持續培養,讓擁有不同天分、不同潛力、不同志趣的學生都能夠脫穎而出。
學科教師團隊貫通方面,羅湖組建區域教研聯合體,組成區內貫通師資導師,依托課程建設、課題研究、課堂實踐,打造一批能真正推動小初高各學科貫通融合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師貫通教學能力,培養復合型的“大先生”團隊。
“貫通培養是羅湖教育一項基礎性、革命性改革措施。”高延勇表示,要打破學段壁壘,創新連續貫通培養模式,做好學科貫通、學科團隊貫通和學生培養貫通三者聯動,讓學生在優質均衡的基礎上,實現揚長發展,成為人生賽道中最好的自己。
擁抱技術 搶佔數字教育新賽道
教育數字化,是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據介紹,羅湖區將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新變革,形成具有羅湖特色的數字教育模式。
具體而言,一是制定羅湖區教育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方案,加強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集數字交互課程制作、課程課堂教學、人工智能與教學場景有機融合的工具平台,打造一批數字教育應用場景。
二是引進國內一流資源,圍繞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應用服務等方面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實現數字技術與課堂教學、評價監督、校園治理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面向未來的數字教育學校。
三是探索推進科創教育實驗,打造數字化科創教育示范區。集結北師大、華東師大等教育資源,打造一所九年一貫制科創教育示范校,選派一批科技副校長,建設一批科創教育教研新基地。
發布會現場,梅園實驗學校科技副校長、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軟件理論博士張逸中介紹了這所科創教育示范校。
該校在梅園實驗學校基礎上創建。學校將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幫助學校管理人員更好地管理學校資源,優化工作流程。
除此之外,該校還將設立科創實驗室平台、賽事與專利服務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格物教研平台,積極推進黨建與家校社協同等保障平台建設,以此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
“教育應該擁抱技術革命,善於把這些新質技術成果轉化為教育發展動力,培養能在數字時代智造未來美好生活的人才。”高延勇表示,羅湖將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新變革,形成具有羅湖特色的數字教育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