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超級工程“成團出道”

大灣區互聯互通蹄疾步穩

本報記者 柴逸扉
2024年07月02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通車后的深中通道中山大橋。
  張武軍攝(人民視覺)

  圖為珠海九洲港碼頭項目建設現場。
  王保林攝

  6月30日,舉世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通車試運營,深圳、中山兩地由此攜手進入“半小時經濟生活圈”。統計數據顯示,通車后一個小時的車流量超過7000車次,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灣區各城市居民紛紛前來打卡,感受超級工程的風採。

  灣區融合,交通先行。從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到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超級工程“成團出道”,大灣區互聯互通蹄疾步穩。

  

  項目不斷落地

  深中通道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交通樞紐工程。作為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把深圳、中山之間的車程由原先約兩個小時縮短為30分鐘,讓珠江口東西兩岸實現了跨海直連。

  而在不久前,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黃茅海大橋實現合龍,江門、珠海在珠江以西的黃茅海海域上順利“執手相牽”。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開工建設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港珠澳大橋的西延線,預計2024年年底建成通車。

  虎門大橋、南沙大橋、黃埔大橋、獅子洋通道……各類項目的建設共同組成了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交通一體化不斷提升,讓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加快走向現實,為大灣區居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重大工程不斷落地,離不開建設、運營團隊的付出和科技的支撐。在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中,建設團隊針對通航安全保障、台風防御作了科學合理的安排。在深中通道的使用中,小型機器人、北斗衛星信號模擬設備等智能化設施始終在隧道內“保駕護航”。“深中通道全線配套了路燈照明、全覆蓋監控系統、通信及消防設施,對供電穩定性要求高。我們在東人工島上建設了高標准、智能化的變電站,最大程度保障深中通道在台風暴雨等極端天氣下的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工程項目管理中心總經理蔣曉東說。

  配套日趨完善

  深中通道通車,大灣區不少城市推出了相應配套措施,讓這條通道更好地服務當地居民的日常出行。比如,深圳、中山兩市開通15—20分鐘一趟的跨市公交,讓兩地居民實現快速往來﹔往來粵西與香港的直通巴士已開啟途經深中通道的路線,大大縮短了出行時間。

  在推動大灣區互聯互通、方便居民出行方面,越來越多交通設施項目進行了改造提升,完善了配套服務。

  在深圳,新皇崗口岸聯檢大樓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項目預計在2026年竣工,建成后將與深港兩地的多條軌道線路相連,通關效率將大大提升,更便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人員、要素的跨境流動。與此同時,深圳灣口岸、羅湖口岸的升級改造也將促進深港兩地的緊密聯系與便捷往來。

  在珠海,由中建八局南方公司承建的九洲港碼頭項目迎來階段性節點。九洲港客運碼頭是連接珠港澳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珠三角水路客運的“黃金門戶”。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兼顧交通運輸與旅游功能的新型口岸客運站,為當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務。此外,在橫琴口岸、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相關部門也通過多種舉措,優化查驗模式,縮短通關時長。

  往來更加便利

  “我平時住在中山的老年公寓,偶爾要回香港探親、辦事。以前我跑一趟,坐大巴至少要3個小時。現在有了深中通道,坐車隻要1.5個小時。”談及深中通道對自己生活的改變,60多歲的香港居民趙斌興奮地說,有了這條通道,往返中山、香港就更加方便了,可以實現當天來回。

  深中通道的投入使用,不隻讓大灣區居民在探親、旅行方面更加便利,也讓粵東、粵西的產業合作更加緊密。當前,深圳正與珠海、中山、江門分別謀劃建設合作區,依托當地制造優勢和深圳產業創新基礎,以“總部+基地”“研發+轉化”“鏈主+配套”等搭配組合,共同做大經濟增量。“我們研發總部在深圳,生產在江門,非常便捷,這是一種共享共贏的模式。”深圳市利和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宜潘表示。

  除了超級工程,不少政策措施的推出也促進了大灣區居民更加自由的流動。“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的實施,讓港澳居民在大灣區的活動范圍大大增加,“舉家出門”“點對點出行”不再是難事﹔部分口岸通關服務的優化升級、跨境巴士線路及頻次的增加等措施讓內地與港澳居民的“雙向奔赴”更加熱絡,“互相串門”漸成常態。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