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對標一流教育和醫療,深圳光明趕超奔跑

2024年09月11日16:17 | 來源:深圳光明
小字號

原標題:這兩大民生剛需,光明通通“上大分”!

如果問:

一個人從幼兒時期到老年時期

最需要的公共服務是什麼?

很多人會把票投給教育和醫療

  為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和優質醫療的需求,深圳市光明區錨定世界一流科學城目標,對標一流,趕超奔跑,短短6年間,從“補短板”到“建高地”,實現從“學有所教”邁向“學有優教”,從“病有所醫”轉變為“病有良醫”

01

   在教育領域,目前基礎教育學位超18萬個(其中學前教育學位4.6萬個、中小學學位13.41萬個),還有2所高水平大學,從幼兒園到大學,光明孩子可以實現家門口上好學。

02

   在醫療領域,現有3家三甲醫院、355家醫療衛生機構、60家社康中心,構建起“15分鐘就醫圈”,光明人已基本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光明”。

有了這兩大民生“中流砥柱”支撐

在光明,生活的底氣

幸福的滋味就在身邊

一條完整“教育鏈”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當時搬到光明,學位是一個很重要考慮因素。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名校,我們很開心。”林女士說。2023年,林女士舉家遷到光明,孩子就近入讀深圳中學光明科學城學校,現已讀初二。

  林女士孩子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委托深圳中學全面管理,分為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於去年9月正式開辦,北校區今年8月交付使用,預計總辦學規模可達138個班、6000多人,現已開設109個班,在校學生達4860人

  站在深圳中學光明科學城學校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大量近年新建的住宅小區和現代化產業園區。一大批像林女士這樣的家長,實現了“家門口上名校”的夢想。

家住光明鳳凰城的劉先生,也實現了在光明就能上國際化學校的願望。

  劉先生在光明一家科技企業工作,夫妻二人都因工作關系需要與國外客戶打交道。“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如果光明沒有國際化學校,我們很可能要跨區找學校就讀了。”劉先生說。

  讓他們欣喜的是,孩子今年到了入學年齡,剛好趕上了深圳市光明區貝賽思外國語學校(下稱“貝賽思”)開學。這家坐落在光明科學城核心區的國際化民辦學校,預計可招收1500名學生,其中包括430個寄宿學位。今年首批招收學生300多名

貝賽思補上了光明教育的“最后一塊拼圖”。

  “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和培養趨勢是不會變的。中國·貝賽思布局深圳光明,是跟著國家戰略走。我們很看好光明科學城的發展潛力,立足光明,中國·貝賽思可以更好地輻射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深圳貝賽思外國語學校總經理劉樹泉表示。

  離貝賽思不遠處,是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這是光明區與中山大學合力打造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稍遠處,是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和深圳理工大學兩所研究型高校。

密度大、品質高、多元化

從幼兒園到大學

光明區已經勾勒出了一條完整的“教育鏈”

  從2019年到2023年累計約268億元的高強度教育投入,讓光明區以超常規速度建成一批高質量學校。五年新改擴建學校30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和高中段學位5.6萬個,是之前十年新增學位總量的三倍。

  截至今年9月,光明區累計引進20所高校、科研機構、名校名園合作辦學,從無到有建成82所公辦幼兒園。全區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得到有力保障。

一個“15分鐘就醫圈”

讓“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光明”

  當教育這個民生板塊“上大分”的同時,光明的醫療事業也進入到了發展快車道。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七院)創院院長何裕隆還清晰記得2015年10月13日。這天,中山大學校領導帶著大家登上如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山坡,舉目張望,可以看到剛剛封頂的中山七院工地,腳手架還沒拆除,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如今,醫院二期也已經拔地而起。

  從建設之初,中山七院就被寄予厚望:建成“深圳地區規模最大、臨床專科門類最齊全、診療技術最先進、高層次醫護人員最多、醫德醫風最好”的醫院。

  這是何裕隆帶著一批“中山醫人”奮斗的目標。從醫43載,何裕隆深深感受到:“老百姓需要良醫,需要有溫度的醫院。”

2018年5月11日,中山七院正式開放運營,服務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

  如今,在就診群體中,近一半為光明本地,約四分之一為深圳其他區域,還有四分之一來自全國其他城市。其中,疑難危重患者收治率最高超過80%,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超99%,三四級手術佔比最高達66%。

  中山七院不僅解決了光明區本地群眾看危重症、疑難雜症的難題,也幫助了大量來自國內乃至全球的患者重獲健康。

  按照規劃,中山七院二期建設有3200張床位,將於2025年竣工。一二期總床位4000張,將建成超大規模的“醫療航母”。

  當中山七院向著“醫療航母”乘風破浪之時,今年6月28日,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門診試運營。試運營期間,醫院已累計開放22個中醫特色科室門診和超聲、放射、檢驗、心電圖等平台科室及中、西藥房。

  這座目前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中醫院區,將逐步開放“門急診+住院病房”。

  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開業籌備工作專班副主任周輝介紹,光明院區實行一體化管理、同質化醫療、差異化發展:“福田院區的臨床科室在光明院區都會開設,提供同等優質中醫醫療服務,而且光明還配備有國際頂尖高端直線加速器的放射治療科等科室,以后還會開設不少臨床專科的亞專科門診。”

  隨著中山七院、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光明區人民醫院、光明區婦幼保健院等優質醫療資源的集聚,預計到2025年,全區床位數將突破1萬張,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就醫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

一批教育醫療人才

與光明“雙向奔赴”

  無論是名醫院還是名學校,“名”字后面其實是人才。

  9月5日,深圳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於海波在光明院區坐診。一周,他有兩天會在光明院區。找他看診的病人絡繹不絕,除了一些光明群眾,還有不少是跟著他走的老患者。

  “守正創新,守正就是要回到本源,創新就是要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生產力。”於海波,這位深圳市高層次人才有一個願望,“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將光明院區打造成世界針灸學科的中心。”

  當一批像於海波這樣的中醫人,在為光明建設大灣區醫療健康新高地“添磚加瓦”時,光明的“中山醫”人,也已經從“飛鴿牌”變身“永久牌”,深深扎根這塊沃土。中山七院80%以上醫療骨干來自中大醫科系統。如何裕隆率領所在學科團隊,在胃腸腫瘤診治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地位。

  作為以臨床為導向的研究型醫院,中山七院除了擁有一支兩百多人的專職科研團隊,隨著中山七院和中山大學醫學院一體建設,還探索出“臨床+基礎”的“新醫科”人才培養模式,正在成為深圳的“名醫搖籃”。

在教育領域,同樣人才濟濟。

  每天在校門口,看到“追求卓越、敢為人先”的校訓時,陳榆欣都會心潮澎湃。這位英國愛丁堡大學碩士生,如今是深圳中學光明科學城學校的老師。得益於學校的“青藍工程”培養計劃,她成長迅速,已能獨當一面。

  深圳中學光明科學城學校副校長吳昌閎是老深中人,對深中精神有深刻理解:“希望我們的老師朝著卓越目標,敢作敢為,培養出具有中華底蘊、國際視野、開拓創新素養的學生。”

  在貝賽思,中方和外籍老師各佔一半。外籍老師Paraic Loftus從愛爾蘭頂尖大學畢業,已有25年從教經驗,在貝賽思擔任中學部英語老師。Paraic Loftus說,盡管開學才三周,但是孩子們敢於用非母語自信表達,讓他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一批批教育人才與光明“雙向奔赴”。過去五年,全區公開引進校長14名、優秀教師838名,吸引北大、清華、復旦等國內外高校應屆畢業生2027人,研究生佔比67%以上。此外,光明已先后拿下第二批“央館人工智能課程”規模化應用試點區、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區、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等多個國家級別榮譽……

教育與醫療

這兩個受眾基礎面大

關注度高的領域

正在光明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

托舉著轄區群眾的幸福生活

  內容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