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河套合作區:持續擴大深港合作“最大公約數”

本報記者 柴逸扉
2024年10月25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全資子公司深圳應科院、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院等香港科創機構相繼入駐,依托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為運營載體的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深圳河套)國際轉化試點平台獲批……近期以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以下簡稱“河套深圳園區”)各項成果不斷落地,深港科創合作駛上快車道。

  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一年多來,深港攜手推動河套合作區創新資源加速匯聚,高端科創資源從“零星散布”到“集聚發展”,河套合作區正加快打造科創新高地,向“世界級科研樞紐”目標奮進。

  創新資源集聚發展

  近日,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全資子公司深圳應科院在位於廣東深圳的河套深圳園區揭牌,在正式揭牌前,深圳應科院就已入駐該園區,進行跨境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智慧校園模擬及實測平台等的研發測試。

  “深圳應科院入駐河套深圳園區,標志著深港科技創新進一步合作,有利於充分發揮兩地優勢,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貢獻。”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表示,河套合作區要借由大灣區的市場潛力,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生態系統,促進人才和知識交流協作。

  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院河套項目啟動,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深圳河套)國際轉化試點平台獲批,華潤生命健康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牽頭成立的聯合實驗室等多家科技創新機構落地……

  一年多來,河套深圳園區持續吸引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企業入駐﹔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孵化在此加速布局﹔創新的國際性產業與標准生態系統也不斷在這裡形成。截至今年9月,園區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超200個,匯聚1.5萬余名科技科研人才,累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1700件。

  協同合作能力提升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於香港北部與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面積3.89平方公裡,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最直接的對接點,3.02平方公裡的深圳園區與0.87平方公裡的香港園區一河之隔。在這裡,科技創新這一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正不斷擴大。

  目前,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5所高校陸續在河套深圳園區設立了10余個創新研發平台和一系列創新孵化載體。同時,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也落戶河套深圳園區,分園由港方運營,適用國際管理規則,現已入駐超50家香港科創機構企業。

  河套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表示,隨著一批重點科創平台的建成、一批國際一流人才的引進、一批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的開展、一批國際化科研制度的出台和一批創新要素跨境流動障礙的突破,深圳園區已初步建立起深港科技創新高效協同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科創生態體系,國際科技創新能力明顯躍升。

  與此同時,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也正逐步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的首批3座大樓自今年底起陸續落成,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等園區支柱產業的第一批租戶將於明年開始進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預計在今年內發布。

  配套服務日趨完善

  工作日每天常態化運行、單程通車時長縮短至35分鐘、整體通勤效率提升30%……對於在河套深圳園區工作的香港科研人員來說,跨境直通巴士的開通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趟巴士往返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和香港科學園,讓這些香港科研人員隻需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可完成通關和通勤。

  跨境直通巴士的開通,只是河套深圳園區探索建立深港科技創新高效協同機制,推進與科研相關的人員、貨物、資金、數據跨境流動加速的一個縮影。

  為了適應科技產業發展需要,河套深圳園區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深港科創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皇崗口岸片區改造正加緊施工,深圳地鐵7號線及香港地鐵北環支線等5條軌道線路將與新的皇崗口岸聯檢大樓相連﹔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實現河套深圳園區配網自動化設備100%全覆蓋,規劃新建5座110千伏變電站,並推進智能電房、配網自動化、電能質量監測等7項數字技術的全覆蓋。

  為提升河套深圳園區科研服務質量,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通過服務創新,在今年5月推出“虛擬園區”服務矩陣,打破各部門各層級的“數據孤島”,實現園區日常服務“一碼集成”、園區辦事服務“一網通辦”、園區社群服務“一號互通”,給科研機構、企業和人員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