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光明:年年都有新變化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俯瞰光明城區。
光明成為生物醫藥創新高地。
深圳醫學科學院。
深圳理工大學。
人民網深圳11月7日電(劉森君)登頂深圳光明雲谷國際會議中心俯瞰,一面是山水田園風光秀麗,一面是科學新城拔地而起。“一年一個樣,年年都有新看點!”11月6日,“央媒光明行”採風團走進光明科學城,看著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記者們感嘆道。
當天,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中央、省媒的幾十位記者深入高校、研究院、法務大廈等,從產業經濟、科技創新、法治建設等方面感受光明區精彩蝶變。
“光明正在全力以赴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重點布局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領域。這一片,生物醫藥產業高度聚集。”光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志偉向採風團娓娓道來。順著所指的方向望去,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灣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和多個創新產業園遙相呼應,協同發展。
在衛光生命科學園,深圳醫學科學院已從“毛坯房”變“精裝修”實驗室。量身打造的科研陣地,兼具實用性和人文關懷。3層空間裡,共享實驗設備已陸續入駐,研究員正開展樣品制備、結構解析等技術服務。
“建設好場地硬件的同時,深圳醫學科學院著力打造‘科研無憂’的軟環境,‘一站式’服務人才,讓科技人員全力投入創新研發中去。”該院院長顧問徐雪蓉表示。
走出醫學科學院,對面就是光明生物醫藥創新中心。1個辦公室加1個實驗室,構成1套孵化單元,拎包就能入住。低成本空間場地、共享實驗設備、專業科創服務等,幫助科學家走好創業“第一步”。“我們重點聚焦細胞治療、AI制藥、醫學影像等方向,運營10個月以來,已引進入孵13家初創企業。”灣有引力運營總監吳彤說。
站在創新中心窗前,深圳理工大學“山水校園”盡收眼底,硬朗的建筑線條與柔美的自然景觀相映成趣。今年9月,該校正式揭牌成立,以“無理無工”學科交叉建專業,學院、研究院和書院“三院一體”培養等創新實踐,探索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產業園、大科學裝置等陸續崛起,產學研用全鏈條緊密“耦合”,創新要素在光明區高效流通。
科技創新也離不開法治護航。近年來,光明區優化整合高質量法律服務資源,目前已有6家法律服務機構落戶光明法務大廈,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保護、股權融資、上市、涉外法務等專業支持。
“提升涉外法律服務水平,為企業出海提供貼心服務,是我們的目標。”光明區司法局局長楊鎮華表示,今年以來,光明區通過“一政策、一空間、一平台”系列措施,大力推動法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光明科學城法治營商環境提升。
藍天白雲下,光明區“一半山水一半城”風光旖旎,科學公園秋色初綻,茅洲河上賽艇正酣,“外星飛船”似的深圳科技館新館整裝待發。一座高科技、高顏值、高質量的科學城正在快速崛起。
光明區委書記蔡穎表示,光明區將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總牽引,舉全區之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全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為深圳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重要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