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寶安西鄉老街今昔
一座修舊如舊的牌樓,一間間緊挨著的店鋪,一條清亮亮的河,一個個悠閑漫步的行人,構成了西鄉老街今日的圖景。40多歲,對一個城市來說,風華正茂。而年輕的面孔下,也有著沉穩的性情,這性情,來自早年的積澱。西鄉老街之於深圳,就是這種關系。
西鄉老街的起點為西鄉墟,乃新安縣(今深圳、香港所在地的舊稱)的重要集市,民國時期,該墟依西鄉河而建,商貿發達,是谷物等農副產品的集散地,也是外來布匹、棉紗等生活用品的中轉站。
改革開放后,西鄉老街上相繼蓋起了西鄉樓、榮華大酒樓、西河飯店等標志性建筑,另有服裝店、理發店、飯館、商場等。其時,深圳尚分關內與關外。關外的人進關需要各種証件,頗費周折。這裡工廠雲集,周末工人們常去西鄉老街盤桓,那裡的繁華程度,一度超過關內的東門。
老街也有新面貌。曾一度被污染成臭水溝的西鄉河,經過多年治理,如今清波蕩漾,魚翔淺底,河心的美人蕉迎風搖曳。岸邊擁擠破敗的舊屋變成了一排排干淨整潔的店鋪,道路寬敞平坦,行人熙來攘往,臉上挂著平和的笑容。
西鄉老街上有兩座古建筑,離市民最近的,非北帝古廟莫屬。此處的“近”有兩層含義,一是廟宇的前后左右要麼是店鋪,要麼是民居,毫無距離感﹔二是廟宇裡供奉的北帝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道教文化中,北帝主司風雨。深圳臨海,風大雨多,常面對水患,有這樣一位神仙鎮守,百姓心裡踏實。
據說該廟建於明代萬歷年間,此后一度遭損毀,直到1993年重修。與此同時,三月三廟會也得以恢復。傳說中,這天是北帝的生日。鄉民們抬著北帝神像,在龍鳳獅子麒麟的簇擁下,舉行盛大的巡游活動。廟會期間,人們還會搭戲棚,唱大戲,並邀請潮汕、港澳台等地的團體來進行民俗表演,連續多天,鄉民們在狂歡中度過。
北帝古廟的三月三廟會,在寶安區乃至深圳市影響巨大,也成了凝聚本地居民心氣,連接港澳台同胞的文化紐帶。
西鄉老街上的另一著名建筑為王大中丞祠,是為紀念清代康熙年間廣東巡撫王來任所建。
清代初年一度採取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內遷五十裡,在沿海一帶形成一個無人區。站在當時角度,自有其理由,然而對百姓來說卻是背井離鄉。時任廣東巡撫王來任經過察訪民情,認為政策有調整的必要,他先后寫過兩個奏疏,引起重視。朝廷派員赴粵查看,最終同意了展界復鄉的建議,於1869年正式施行。幾年之后,朝廷大面積放開海禁。某種意義上講,此地可視為當時的先行先試。
王來任去世后,嶺南一帶多處為其建祠堂,現存最大的一座,就是位於西鄉老街的王大中丞祠。這座建筑初修於清代,為3間三進的祠堂式建筑。穿斗式木構梁架,硬山頂。建筑面積408平方米。建筑物包括頭門、前廊、中廳、后廳等,頗為壯觀。大門石額上書“王大中丞祠”五個陽文大字,兩邊有石刻對聯:“巡粵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牘兩章昭史冊﹔撫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謳思萬載仰旂常”。
西鄉老街是一個積滿了陳年時光的街區,卻並不隻供游客懷舊。兩旁的店鋪裡,陳列著市場上最暢銷的商品,銷售的服裝有著最新的款式。緊鄰的寶安大道上,汽車川流不息,商業綜合體巍然矗立。不遠處,科技園區迎來一批又一批創業者。這裡的一切,不僅延續著過去,也鏈接著未來。老街雖老,卻和著時代發展的節律,在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裡,煥發出新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