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線首批創新藝術課程 市民自由“點課”拼團學
非遺傳承人帶來傳統插花課程。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市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茶道。 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2023年以來,“市民藝校”火遍全國大中城市,成為優質公共文化藝術資源和服務直達百姓的新載體。各地文化館和社會機構紛紛響應,在課程創新、精准服務、管理機制等方面“卷”了起來。將創新刻入城市基因的深圳近日又“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由市民發起的全民藝術普及“藝術拼團”首批創新藝術課程上線。這是深圳市文化館的一次創新嘗試,在全國文化館系統中也屬首創。
什麼是“藝術拼團”?具體應該怎麼拼?與其他“市民藝校”課程有什麼不同?總結關鍵詞就是:“自由點菜”——上公益免費培訓課變得跟“拼多多”一樣簡單。作為市民,能借此享受哪些福利?本報為你一一解讀。
一鍵發起藝術課程 滿足市民不同需求
“為了報名,市文化館的大門被市民擠壞了兩次。”憶起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歷程,深圳市文化館聯盟主席、深圳市文化館館長曾昶講起了這樣一件往事。2006年,深圳市文化館在全國率先實行面向市民的公益藝術培訓,“被擠壞的大門”背后正是市民對優質公共文化藝術服務的渴求。
在曾昶看來,如果說“免費”是公共文化服務的1.0階段,那麼,此后十余年,隨著全國各地加大投入,將更多的人群納入保障范圍,服務更加精細化,以“夜校”為代表的公共文化培訓服務已經進入了2.0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各級文化館提供的藝術課程‘菜單’越來越豐富,市民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點菜’了。”
但是由文化館提供課程“菜單”,市民點菜的模式仍有弊端,無法滿足市民在“菜單”以外更廣泛、更個性化的培訓需求。如何解決這一弊端?“藝術拼團”就在實踐中探索產生了,既是對“菜單式服務”的補充和升級,也是對如何更好地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一次有力探索。繼率先推行“免費培訓”后,深圳市文化館再次引領全國文化館系統的創新風潮。
“藝術拼團”鼓勵市民通過“深藝通”小程序自主發起課程,課程類別不限,經審核、協調后確定拼團人數、場地、時間。市民可通過社交網絡自發傳播,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參與,達到開團人數后,課程即可順利開展。“相當於市民想‘吃什麼’都可以提出來,自由‘點菜’,自由拼團,我們會為市民匹配合適的‘大廚’與‘餐廳’。”曾昶說。
吸納社會各方力量 組成藝術普及隊伍
“藝術拼團”的規則說起來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卻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面臨許多實際的問題,如市民的需求五花八門,師資力量能否滿足?市民想在家門口上課,是否有合適的場地?了解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能知道“藝術拼團”為何能在深圳誕生。
早期免費藝術培訓大多由各級文化館的老師提供,但師資力量有限,無法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隨著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深入,深圳逐步搭建起一支“全民藝術普及推廣人”隊伍,既有文化館系統的培訓師資,又囊括社會培訓機構、文化志願者等多方力量,甚至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專家、非遺傳承人加盟。而這,就為滿足市民需求,開展“藝術拼團”奠定了人員基礎。
將多余的粘劑輕輕刮去,再用砂紙輕輕打磨拋光……記者看到,在成人鋦瓷工藝班學員的手中,一件碎掉的瓷器這就樣重獲了“新生”。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這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這門手藝一度瀕臨失傳,沒想到卻能出現在首期“藝術拼團”的課堂上。
“我在網絡視頻中了解到這門技術,覺得很有趣,卻不知道該到哪兒去學習。剛好得知‘藝術拼團’,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參與了,沒想到真拼成了!”讓市民何女士更加沒想到的是,教授她這門課的老師還是一位業內大咖——方瑞華,深圳市鋦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瑞華告訴記者,如果是商業課程,學員需要付出幾千元的學費才能接觸“鋦瓷”,但在“藝術拼團”,這門課是公益的,她也會毫無保留地將鋦瓷技藝教授給學員,希望通過這門課,讓更多市民了解“鋦瓷”這一非遺技藝。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中華旗袍:品味文化,體驗技藝之美”“非遺樹葉吹奏”等“藝術拼團”的課堂,授課老師均為非遺傳承人。首批由市民發起,並最終審核通過的50門課程中,不僅有常見的藝術門類,還有一系列如舞韻形體煥痛療愈、茶香雅集、趣玩彩泥萌工廠等“網紅”美學生活課,更有一批平時難得一見的非遺課程,展現了深圳市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此外,擁有一定特長、想為全民藝術普及貢獻力量的老師,也可以通過“藝術拼團”參與進來,參與方式與市民一樣簡便,通過小程序提交,審核通過后就可上線課程。
進了社區又進園區 普及服務送到身邊
“很多年輕白領有藝術需求,但是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專程參加藝術培訓,所以我們就努力把公益培訓送到他們工作的園區、商業辦公樓。”深圳市全民藝術普及推廣促進會副會長戴波告訴記者。
自2023年起,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的統籌指導下,深圳市文化館牽頭構建起“1個總校+10個分校+N個社會服務點”全民藝術普及總分校體系,聯動深圳市工會、婦聯、部隊、學校、企業、文化機構等各類社會資源,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這使“藝術拼團”可選擇的上課地點十分豐富,除了各級文化館,還可以選擇家門口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公司所在的園區、環境優美的文化閱讀空間等,讓市民輕鬆享受各類公益藝術培訓。
“過去我參與的公益培訓都是很基礎的那種,上過一次下次再上還是同樣的內容。我想發起一個進階班,邀請我在基礎班認識的同學一起拼團。”“我是一位全職媽媽,這兩年火爆的夜校大多在晚上和周末,我沒辦法參加。這次試著發起工作日白天的培訓,沒想到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我覺得這項技藝特別適合親子互動,我想發起一個親子課,不知道老師能不能教。”……
在記者的採訪過程中,市民不僅傳遞了自己對“藝術拼團”這一項目的喜愛,還說出了許許多多具體且微小的心願。滿足這些心願,就是全民藝術普及“藝術拼團”發起的初心,也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務努力的方向。
當然,受限於客觀因素,並不是每一位市民發起的拼團都能通過審核、順利開課。但是,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藝術拼團”彰顯了深圳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創新力與開拓力,宣告了深圳公共文化服務著力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的決心,讓社會美育滲透城市機理,不斷為市民日常生活點燃更多的“藝術星火”。(記者 馬君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