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 覃偉中回答記者提問

2025年01月16日08:52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圳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

  根據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安排,1月15日下午,深圳代表團審議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並對媒體開放。在媒體提問環節,廣東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覃偉中,廣東省人大代表、奧比中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源浩,廣東省人大代表、深圳市華巨臣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標,廣東省人大代表、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總工會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古鳳綺分別就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會展經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現場記者首先關注2024年深圳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哪些成績,2025年沖刺“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有哪些經濟工作打算。覃偉中表示,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深圳全市上下團結一心、苦干實干,頂壓前行、迎難而上,持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繼續位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外貿均有望邁上新台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超萬億元,各項實物量指標快速增長,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再上新水平,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新進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邁出新步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有望全面完成。

  覃偉中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深圳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省兩會部署,堅定不移扛起“經濟大市挑大梁”的責任擔當,建設好新時代經濟特區、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全力以赴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努力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一是著力全方位擴大內需,堅決落實好中央一攬子存量和增量政策以及省加力政策,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二是著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做大做強“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不斷提升產業體系“競爭力”、科技創新“硬核力”、高等教育“支撐力”,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三是著力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以釘釘子精神抓好中央、省各項改革部署落實,縱深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持續優化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率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四是著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決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抓緊做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機遇、大文章,以“頭號工程”力度落實省“百千萬工程”,深化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增加全球市場“含深度”。五是著力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優化完善城市規劃體系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體系,增加城市發展“集約度”,高水平建設宜居、樞紐、韌性、智慧城市,舉全市之力辦好“簡約、安全、精彩”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賽事及閉幕式,持續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市民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工智能是省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來自人工智能領域的黃源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唯一一個同時具備龐大的產業鏈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深圳發展人工智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廣東對人工智能的支持力度很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讓廣東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試驗場和孵化地。深圳提出大力發展“20+8”產業,就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我們要積極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把產業智能化升級做好,把蛋糕做大,努力去開拓海內外市場。

  會展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晴雨表”和產業發展“助推器”。楊文標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近年來,廣東會展業規模長期保持在國內第一大省的地位,並坐擁廣州、深圳兩座全國展覽面積排名前列的會展名城,帶動城市經濟、產業、人才、技術、金融等領域協同發展。深圳正在積極發力“會展經濟”,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會展產業做大做強,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龍頭企業。作為深圳會展從業者,將充滿信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廣東會展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流的產業離不開一流的技術工人。古鳳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建議,結合廣東省產業轉型升級實際,政府、企業、社會多層次協同發力,多渠道優化技能人才成長的環境。一方面,要完善產業工人隊伍職業技能形成體系,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引導,幫助各類企業開展職工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要暢通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通道和提高職業收入,激發產業工人創新創造活力,向全社會傳遞出尊重勞動者、尊重技能人才的鮮明導向,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記者 徐興東 林捷興 李舒瑜)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