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人民眼︱灣區經濟開新局

2025年02月08日08:4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月5日,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廣東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主題,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廣州、深圳等城市現場發言,劃重點、晒目標,迎著春光奮斗出發。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由廣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以及香港、澳門組成的“9+2”城市群,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和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多來,三地同心勠力,向融而進、向新而行、向強而立,大灣區經濟總量從超10萬億元上升至超14萬億元。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再將“做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作為重點工作之首,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

跨年夜,市民旅客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一起倒數,迎接2025年。香港旅游發展局供圖

跨年夜,市民旅客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一起倒數,迎接2025年。香港旅游發展局供圖

“我的優勢”,“你的資源”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港科創合作的最前沿。

1月14日上午,中大編碼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吳國聲從香港出發,開車30分鐘左右,抵達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每周有3天會過來,和深圳團隊一起工作。”他說,“深港對我來說已像是‘同城’。”

“一河兩岸、一區兩園”,河套合作區聚集超200個高端科研項目、1.5萬名科研人員,深度共享兩地創新資源。

乘著大灣區建設的東風,借力河套合作區平台,中大編碼打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把香港的產品技術帶到深圳落地,數據跨境等業務目前已在佛山、廣州南沙等打開了市場。”吳國聲介紹。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河兩岸”風光。吳書楷攝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河兩岸”風光。吳書楷攝

香港科研實力雄厚,深圳產業完備度高,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在跨境接壤處,兩地出台“聯合政策包”,開展“科匯通”試點等,不斷擴大科技創新這一深港合作“最大公約數”。

2024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與深圳園區規劃形成整體拼圖,實現戰略上“共下一盤棋”。

隨著大灣區一體化日漸深入,城市分工協作不斷優化,“我的優勢”變成“你的資源”,科創共振、產業協同愈加明顯。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智慧車間裡,機械臂高速運轉,一份份中藥產品走下產線,印上“澳門監造”系列標志后,奔向世界各地。

中醫藥是澳門品牌產業之一,也是橫琴重點發展的領域。不少澳門藥企將產能釋放到橫琴,用“澳門藥、橫琴造”這把新“藥”匙,打開產業增量新空間。

澳門青年黃滋才便敏銳捕捉到琴澳機遇。2020年,黃滋才的分子態公司落地橫琴,並於2024年成為首批獲“澳門監造”系列標志的企業之一。“系列標志幫助我們打開更廣闊的市場。”他表示,將發揮好琴澳合作優勢,推動中醫藥走進葡語國家、東盟國家。

放眼全球科創版圖,5.6萬平方公裡的粵港澳大灣區格外令人矚目: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珠聯合璧,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彼此交會,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接連組建,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運行……

粵港澳科技合作日漸深化,大灣區實力不斷增強。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

“制度之異”,“制度之利”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生蚝之鄉”江門台山的豐收時節。養殖場裡,一批批成熟的生蚝被打撈上岸,經由黃茅海跨海通道送往珠海、港澳等地,成為大灣區食客的桌上佳肴。

黃茅海跨海通道將珠海和江門間車程從1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馮珠仔攝

黃茅海跨海通道將珠海和江門間車程從1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馮珠仔攝

過去,江門台山與珠海金灣一水之隔,交通不暢。2024年12月,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東接港珠澳大橋,西連西部沿海高速,直接拉近了江門與灣區其他城市間的距離。

“通車后,台山蚝運輸到珠海、港澳等地比原來節省30—40分鐘,保質保鮮效果更好,有利於拓寬銷售市場。”江門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信和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甄一舉說。

目前,大灣區擁有7座運輸機場,機場群旅客年吞吐能力達2.8億人次,航線網絡遍及全球﹔港口群貨物年通過能力超16億噸,集裝箱約8500萬標箱,吞吐量居世界灣區之首。橫琴口岸最快20秒通關、高鐵14分鐘往來深港、深中通道30分鐘跨城出行……“1小時生活圈”裡,車暢、人興、財旺。

如今的大灣區,城市距離越來越小,發展空間越來越大,越來越像“一座城”。

硬聯通也催生著軟聯通。“一國兩制”框架下,大灣區涉及三種貨幣、三個法域、三個關稅區。粵港澳不斷深化合作,“破障”前行。

1月10日,首輛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載著一位呼吸疾病患者,經深圳灣口岸“點對點”直達香港屯門醫院。

過去,香港與內地隻能在口岸以“車過車”方式移交病人。這趟運送突破了兩地人員、通關、藥械等法律堵點障礙,減少患者轉運通關時間,也降低了轉運中的風險。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也推動著金融要素高效流動。“跨境理財通”在三地架起一座看不見的橋,打通境內外理財產品市場,讓大灣區內地城市和港澳的投資者可以互相購買對方地區的金融產品。

如今,“港澳藥械通”實現大灣區內地九市全覆蓋,1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境通辦”,在粵執業的港澳專業人士超5500名……“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大灣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加快形成。

“北上南下”,“說走就走”

時值新春佳節,深圳羅湖口岸熙來攘往。“北上南下”人群交織,雙向奔赴已成日常。2024年,羅湖區三大口岸通關近9000萬人次,內地和港澳旅客正是其中“主力軍”。

熱門商業區隨處可見港澳居民“掃貨”身影﹔香港長者醫療券便利港人看病就醫﹔港澳青年走進城區研學、騎行……重點商圈客流同比飆升,商超、酒店、景點等也紛紛推出優惠禮包,承接這股“潑天流量”。

不少香港旅客經深圳各口岸到其他大灣區城市游玩。黃俊生攝

不少香港旅客經深圳各口岸到其他大灣區城市游玩。黃俊生攝

廣州市天河路正佳廣場,香港青年倫先生正在一家國產數碼品牌店挑選商品。“這個平板電腦看上去不錯,和我現在用的差不多,價格卻隻有一半,還有‘年貨節’促銷,想買一台試試。”

“內地消費更實惠,選擇多樣,服務質量也很高。”熟練地點開支付軟件,倫先生早已習慣掃碼付款的絲滑體驗,“港幣直接兌換人民幣,消費更方便了!”

不只是吃喝玩樂,港澳居民的社交平台上,置業、醫療、康養等也成為“北上”消費的新晉熱詞。

半年前,澳門居民朱佩蓮住進了橫琴“澳門新街坊”。已退休的她,最看重這裡愜意的生活環境和完善的服務設施。“我現在是長者服務中心的義工,時不時會組織一些活動,和大家一起聊天、畫畫。每天都很開心!”

“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政策實施,港澳居民的工作生活半徑進一步擴大﹔“一簽多行”“一周一行”等落地生根,內地旅客“南下”消費再掀熱潮。

2024年12月,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新政正式啟動。深圳市戶籍居民和居住証持有人,1年內可不限次數往返香港。

“說走就走”,在深圳工作的李女士與朋友周末結伴去香港麥理浩徑徒步。“早上出發去口岸,傍晚就能回到家。第二天還能再去逛展、購物、看演出。”她說,“‘一簽多行’后,到香港玩更容易了,和去內地其他城市沒什麼區別。”

“利好舉措不斷推出,大灣區內休閑、商務、旅游往來大幅增加,激活更多服務型產業發展。”香港中國旅行社總經理陳瑞東表示,旅游界正創新優化,以多元產品滿足不同需求,帶動經濟增長。

隨著文商旅產加速融合,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持續走高。各城市也正全力挖掘消費需求,以更加開放的格局和思路,共同擁抱一個更加廣闊而強勁的內需市場。

  

撰  文:呂紹剛、王星、李語、劉森君、嚴小晶、吳宇揚揚、陳曉琳、寧玉瑛、朴馨語

視頻剪輯:江佳玲、劉森君

視頻支持:江佳玲、嚴小晶、吳宇揚揚、何善福、通訊員羅宜威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