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浪花見証灣區青年勇敢擔當

![]() |
香港“好市民獎頒獎典禮二〇二四”現場。 |
![]() |
何金淼(中)、溫建彬(右)和王皓霖在香港灣仔海濱長廊散步。 |
“恭喜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2021級何金淼、溫建彬和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21級王皓霖成為本屆香港‘好市民獎’得獎者。”香港“好市民獎頒獎典禮2024”近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頒獎典禮上,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處長蕭澤頤為三位灣區青年學子頒發香港“好市民獎”。他們也成為近20年來首獲香港“好市民獎”的內地大學生。
“做個不留名的好人”
2024年1月18日,凌晨1時許,香港灣仔海濱長廊。
第一次到香港旅游的何金淼、溫建彬和王皓霖在結束一天愉快的行程后,一邊愜意地聊著白天的經歷,一邊等待返回深圳的車。
突然,一聲落水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
三人隨即靠近海邊,發現岸上遺落了一部手機。夜幕籠罩著大海,為弄清狀況,三人大聲向海中呼喊。不多時,海面傳來微弱的求救聲。
“有人墜海!”在確定具體位置后,何金淼迅速將岸邊欄杆上的救生圈拋向落海者並報警,溫建彬和王皓霖則一邊安撫落海者,一邊向附近路人尋求幫助。
幾分鐘后,沖鋒隊警員與消防蛙人趕到現場,成功將落海者救起並送往醫院。
當天凌晨,三名學生面對香港記者的採訪表示,對他們來說,救人是理所當然的事。
“做個不留名的好人就行了。”何金淼說。
很快,香港本地媒體公眾號發文尋人,並與深圳大學互動:“貴校三名學生在香港救人,未留名!”學校得知此事后,立刻組織尋人,找到了三人,並在當天的深大官方公眾號發布文章為見義勇為的他們點贊。
時隔一年,當三名學生再次站在事發的海邊,望著湍急的海浪,當時的緊張情形仍然歷歷在目。
“頭一次遇到這種事我們也害怕,但當時滿腦子想的隻有救人。”何金淼說,他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
跨越城市的善意
三名內地學生的英勇行為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香港市民紛紛對這份跨越城市的善意大加贊賞:“太棒了!見義勇為的行為讓人感動,必須讓大家知道他們是誰”“做得很棒,好樣的”“助人為樂,人間大愛”……
有香港市民表示,三人的行為不僅傳遞了溫暖,為香港社會帶來了正能量,也激勵著更多人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力量。
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公共關系部(策略聯絡組)總督察溫翠玲說,三名學生堅持確認是否有人墜海,並冷靜參與救援。正是他們的責任心,挽救了一條生命。
“他們起到了好榜樣的作用,共同維護了香港社會安全。”為了表揚三名深大學子的義舉,香港警務處向他們頒授了本屆香港“好市民獎”。
香港“好市民獎”於1973年推出,獎項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旨在激勵更多市民挺身而出,實踐“好市民精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好市民,將正能量融入社會每個角落。”溫翠玲說。
本屆“好市民獎”以“好市民、好故事、隨處現”為主題,共嘉許了80名好市民,以及7家獲頒“好機構獎”的單位,表揚他們協助推動防罪滅罪工作。
談及獲獎感受,三名深大學子表示,獎項是一份榮譽,更代表一份責任,激勵他們在別人困難時積極給予幫助,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善事。
“一段難忘的經歷”
“家人從小教育我,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要在保証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時間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王皓霖說,學校平時會舉行一些安全知識講座,“這些知識對處理突發事件有很大幫助”。
據了解,三名獲獎學子所在的深圳大學,每學期都會常態化開展消防、反詐、急救等多方面的安全培訓和講座,定期開展消防救援應急演練等活動,以增強師生安全意識,提高師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這段協助救援的經歷,也讓三人有了更多新想法。“也許將來我們能利用專業知識研發出墜海監測感應器,可以預防事故發生,或方便第一時間救援。”他們在“復盤”這段經歷時,萌生了創新的想法。
今年,即將本科畢業的這三名學生面臨升學或就業的選擇。“如果未來有機會到香港工作生活,我將樂於嘗試。”正在准備研究生復試的何金淼說。
(據新華社香港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