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六十周年
共飲一江水 血脈永相連

3月31日晚,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在香港舉行。1965年3月1日,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對香港供水,從此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60年來,這項工程對香港累計供水超300億立方米,約佔香港淡水總用量的八成,有力支撐香港經濟騰飛,成就了“東方之珠”的繁榮盛景。
血濃於水,鑄就香港發展“生命線”
4月2日,香港尖沙咀海防道。香港水務署“東江水供港60周年”專題流動展覽車上,香港市民張女士正帶著孩子參與虛擬實景游戲“滴惜仔探索之旅”和問答游戲“東江水知多少”。她說:“希望孩子通過展覽明白自來水並非‘自來’,了解東江水對香港的重大意義。”
從香港上世紀60年代旱災的艱難歲月,到東深供水工程的偉大壯舉,再到粵港共同為保障水質水量付出的不懈努力……流動展覽車用豐富的圖片和視頻一一呈現。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沒水荒”,展出的黑白照片中,人們捧缽提桶、排隊等水的情形,正是這首歌謠的具象化。
被水包圍的城市,因何缺水?香港三面環海,淡水資源匱乏,每遇大旱,水荒必至。香港水務署資料顯示: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每4日供水一次、每次限4小時的“制水”措施,讓全港人民苦不堪言。民眾為了省水各出“奇招”,有些學校取消了體育課,以減少學生的洗澡次數。
危急時刻,黨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証香港同胞渡過難關”,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國家特批專款3800萬元建設東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線開工。
“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當年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氣壯山河的口號,在黑白老照片上仍清晰可見。缺機械、少技術,輸水線路長、水位提升難度大、工期緊張、台風頻繁襲擾……上萬建設者以血肉之軀戰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難,僅用1年時間,建成長達83公裡的宏大供水工程,將原來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石馬河改造成逆流的輸水人工運河。這條運河跨越6座山,經過8級泵站逆流提升,從海拔2米逐級抬高至46米。香港同時興建大型抽水站、水管和隧道,將東江水分送到香港各區。
工程落成典禮上,港九工會聯合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送來兩面錦旗,上書“飲水思源,心懷祖國”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
此后60年,為全力保障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一代代建設者接續奮斗,先后於1974年、1981年、1990年和2000年,對東深供水工程啟動了三次擴建、一次全面改造。
“國家照顧香港的用水需要,不斷優化供水安排。東江水供港不只是一項水利工程,它承載著血濃於水的家國深情,這條‘生命線’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長期缺乏淡水的發展困局,支撐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滋養香港市民安居樂業,有力保障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典禮上說。
科技賦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清明時節,香港上水東江水輸水管的其中一段被布置成竹子形狀,可愛的大熊貓和水務署吉祥物“滴惜仔”點綴其上,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拍照。
今年上半年,香港水務署發起“東江水供港60周年打卡”活動,鼓勵市民與相關水務設施“親密接觸”,加深了解。
6處打卡點中,唯有深圳水庫在香港之外。在這裡,“一齊慶祝東江水供港60周年”的主題展板十分醒目。“歡迎香港市民來此打卡,與我們的無人機檢查、無人船採樣等數智化管理作業‘偶遇’。”粵海水務深圳供水管理部總經理李迎春說。
在位於廣東東莞的太園泵站——粵海水務東深供水工程首級抽水站,閘門前,一個探出的監測器分外顯眼。粵海水務橋頭供水管理部水質室主任陳孌介紹:泵站採用油膜自動監測系統檢測水質,水面上哪怕有一點碼頭漏油污染,都可精確檢測到。
香港水務咨詢委員會主席關繼祖教授先后考察過河源市新豐江水庫、東莞市太園泵站等地。他說:“考察中,感受到廣東省的嚴謹及認真,衷心感謝祖國為保障東江水水質所作的努力。”
科技賦能,供水質與量實現雙飛躍。1998年,深圳水庫建成了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規模最大、日處理水量達400萬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為香港供水水質增設了一道“安全網”。2000年至2003年實施的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設計理念,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改為封閉專用管道輸水,實現了對港供水質與量的雙重飛躍。
60年間,從天然河道到全封閉輸水系統,從肩挑背扛到智慧水利技術,東深供水工程四次改擴建的軌跡,是中國水利現代化進程的縮影。
2020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印發。2024年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廣東認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歷時5年建成大灣區超級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作為東深供水工程的‘延續’。從西江干流取水,為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對港供水實現‘雙水源、雙保障’。”廣東省水利廳廳長黃志堅介紹。
“當前,我們正全力做好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加強東江水源地保護,完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圍繞水安全重大問題加強技術交流與聯合攻關,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涉水事務標准協同與創新,持續完善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體系,確保香港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利部港澳事務歸口部門負責同志金海說。
4月1日,香港禮賓府,水利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涉水事務管理與合作的安排》。雙方將全面推進防災減災、供水安全保障、規劃及項目建設管理等領域的合作,建立固定交流合作機制。同日,國際水務領袖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行,世界著名水務專家齊聚一堂,內地和香港的相關單位分享智慧水務與水質改善方面的經驗。
“未來,香港與內地水事合作將會越來越緊密。香港作為舞台、窗口,正向世界展示我們國家的水務力量和先進技術。”香港水務署署長黃恩諾表示。
飲水思源,家國情懷代代傳承
“東江水象征著香港和廣東血濃於水。”香港方樹福堂基金方樹泉小學的朱凌萱同學將“共飲一江水,血脈永相連”寫在了自己的畫作上。
為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水務署舉辦了全港幼稚園和小學填色及繪畫比賽,朱凌萱同學獲得了高小組冠軍。這一以“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為主題的比賽共收到1.8萬多份參賽作品。
據了解,香港水務署以“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為主題,策劃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於去年9月起陸續推出。
今年2月,香港發展局、教育局及水務署合辦“東江水供港探索之旅”中學生內地考察活動,來自7所中學的約90名師生參與。全國青聯委員、灣仔區議員穆家駿表示:香港中學生在粵海水務展覽館了解東深供水工程的興建緣由、建設歷程、工程現狀,在太園泵站感受工程“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傳奇,更深刻地體會到祖國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
今年暑假,香港水務署還將組織國家水利建設暨文化科技參訪團,讓香港年輕一代及工程業界親身體會國家水利建設的偉大成就,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的約30個以“東江水供港60周年”為主題的交流項目也整裝待發。
“希望活動能讓更多年輕人明白,‘愛國’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正如東江水供港60年不斷,國家對香港的關懷和支持也始終如一。”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李慧瓊說。(本報記者 王 堯 李 霞)
《人民日報》( 2025年04月08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