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光明原創舞劇《敦煌歸來》破譯文藝創新密碼

2025年04月24日09:03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現代舞步勾勒敦煌壁畫千年神韻

《敦煌歸來》劇照

  2025年初,深圳市光明區本土原創舞劇《敦煌歸來》全國巡演啟動發布會在深圳保利劇院大堂舉行,這部承載著千年敦煌記憶與深圳創新基因的作品,由胡沈員領銜的深圳當代舞團歷時兩年打磨創作,以舞步勾勒出敦煌壁畫中的千年神韻,更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

  3個月后,這部舞劇帶著深圳的文化基因與藝術理想,於4月13日至14日登陸福州,4月18日至19日登陸珠海。《敦煌歸來》的全國巡演之旅,獲得了人氣與口碑的雙豐收。數據顯示,自《敦煌歸來》面向市場以來,上座率維持在90%以上。

  這場藝術遠征的背后,是深圳這座“創新之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民營文藝院團乘文化強國建設之風揚帆起航的一次有益探索。

  “雙創”美學的時空實驗

  《敦煌歸來》的創作原點,源自莫高窟156窟《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張議潮收復沙州后,在大中二年(848年)第一時間遣信使團向長安奔去。” 作品以晚唐時期首批“敦煌信使團”為原型,演繹了一段關於家國和信念的傳奇往事。

  2023年年底,胡沈員和主創團隊帶著《敦煌歸來》的第一稿劇本抵達敦煌,走進洞窟,尋路沙漠,在此路途中主創團隊創作思路逐漸清晰。

  “壁畫讓我想要去想象古敦煌百姓的樣子,沉浸於他們的生活和故事。我非常肯定我要做‘人間的敦煌’。”主創胡沈員表示,團隊沒有選擇簡單復刻壁畫場景,而是以“解構—重構—再生”為方法論,將靜態的壁畫轉化為動態的當代敘事,通過肢體語言的解構重組,讓角色形象突破二維限制,既保留了敦煌舞的古典韻律,又融入了現代舞的抽象表達,“夜襲”段中的刀舞,就是傳統藝術的再次歷史輪轉。

  胡沈員介紹,舞美採用12個立方體,延綿起伏,像一塊塊沙丘,不同的組合形成城牆、殘垣斷壁、院落等空間和意象,最終形成的是一塊完整的領土,缺一不可。這種“考古式創作”讓作品在先鋒表達中保持著嚴謹的文化根系,構建出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2025年巡演前夕,作品進一步做了調整和升級,新增“獻圖”篇章,全劇由“銘記、集結、追捕、虛驚、夜襲、英靈、絕境、信念、祈願、獻圖、歸來”共十一個段落組成。深圳當代舞團突破傳統舞種的界限,通過現代藝術手法重構傳統元素,引領觀眾走入傳統文化中的煙火人間。

  深圳模式的文化啟示

  深圳光明本土原創精品舞劇《敦煌歸來》由光明區委宣傳部、光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華僑城文體產業管理有限公司、光明文化藝術中心聯合出品,深圳光明區簽約文化名人胡沈員擔任制作人和總編導,光明區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該舞劇成功入選中國文聯2024年重點創作目錄,2024年8月在深圳光明成功首演,同年10月作為特邀委約作品亮相第23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敦煌歸來》的誕生,映射著深圳獨特的文藝創作生態。

  由胡沈員領銜的深圳當代舞團落戶深圳光明,是以市場化運作的民營院團,在享有創作補貼、場地免費使用權的同時,又能靈活採用項目制人才引進、眾創式內容生產等市場化機制,“國有平台+民營機制”的模式在《敦煌歸來》創作中形成了獨特的化學反應。同時,深圳光明區通過“政策鏈+資金鏈+人才鏈”的三鏈融合機制,為文藝創作構建起新型生產關系,也為深圳·光明原創、可持續的文藝精品生產模式提供了實踐范式。

  深圳這座“創新之城”正以其特有的創新基因,持續探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不同路徑。從壁畫到舞台,這股“敦煌之風”,正從深圳吹向全國。

  《敦煌歸來》的巡演軌跡不僅是中國民營院團的發展探索,更映照著深圳這座“創新之城”在文化“雙創”領域的先鋒實驗。當敢為人先的改革基因注入文化創新,深圳以機制創新重構生產關系,用數字技術突破時空壁壘,借市場化機制激活文化基因,在傳統美學的現代表達中構建起“雙創”的立體坐標系,為高質量建設文化強市提供強勁動力。(記者 鄧紅麗 文/圖)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