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陳楚生:心中有歌,人生有光,深港給我音樂創作養分

深圳晚報版面截圖
陳楚生“荒蕪之境”2025巡回演唱會。
陳楚生曾在深圳本色酒吧駐唱。 深圳市本色音樂研究院提供
2006年,陳楚生(中)參加深圳電台飛揚971“鵬城歌飛揚”活動,現場主持劉洋(右)、揚陽(左)。
2011年5月,陳楚生(右)在深圳大運會火炬傳遞中。深圳報業集團資料圖
陳楚生
出生於1981年7月25日,海南三亞人,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音樂制作人、吉他手,SPY.C樂隊主唱。2007年,參加湖南衛視《快樂男聲》,最終獲得全國總決賽冠軍。曾在深圳創作《有沒有人告訴你》《白石洲》《她們》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我出生在海南。深圳是我音樂路上的起點。我在琴行學吉他,在酒吧唱歌,一點點摸索、積累,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07年,我參加《快樂男聲》,被更多人認識,也從深圳出發,走到了更遠的地方。我一直覺得深圳是一座很特別的城市,它包容、有前瞻性、有魄力。希望它能一直保持這樣的氛圍,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到這裡,愛上這座城市。
壹
這種生活讓我愈發清晰地意識到:我不該把時間消耗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我要走出去,去尋找新的可能。
我愛音樂 從港樂中汲取開始的力量
對音樂的熱愛,是在初中時悄然萌芽的。那時卡拉OK正風靡一時,每到周末,我們便三五成群地去唱歌,彼此歡唱,也彼此分享。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香港樂隊Beyond在紅磡體育館的演唱會錄像,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如此震撼、完整的舞台表演。紅磡的燈光如銀河般傾瀉,黃貫中抱著吉他在光束中搖擺,那種自由、洒脫的狀態深深印在我心裡,也從那一刻起,我對吉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世紀90年代,Beyond在校園裡風靡,幾乎人人都會哼唱他們的歌。海南的天氣總是炎熱的,閑暇時,我們一群朋友騎著摩托車,迎著海風,高聲合唱《海闊天空》《光輝歲月》……Beyond的歌裡有力量、有情懷,也有共鳴,總能唱進我們的心裡。
當車開入深圳 那裡有從沒見過的霓虹
后來,音樂漸漸成為我生活的必需品。某個周末,朋友酒吧臨時缺人,叫我去幫忙彈唱。那晚,我和朋友演唱了幾首曲子。站在那個不大的舞台上,手裡握著陪伴我多年的吉他,聽著自己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整個空間,我仿佛第一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那段時間,我在哥哥開的維修店裡幫忙,日復一日地拆裝、修理、記賬。晚上回到家,手指總是沾著洗不掉的機油味。這種生活讓我愈發清晰地意識到:我不該把時間消耗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我要走出去,去尋找新的可能。
我本計劃去北京的迷笛音樂學校學習吉他,但因為經濟和現實原因無法實現。正當我躊躇之際,父親得知他的朋友在深圳開餐廳,正好缺人手,便帶著我坐上了長途巴士,前往深圳。
抵達深圳的那個夜晚,我們在華強北轉了一圈,霓虹燈下,人聲鼎沸。那天,我幻想了許多,一切的美好,都與這座城市有了關聯。
貳
現在想來,正是深圳給了我這樣的機會,讓我找到真正想走的路。
在深圳開始了我的音樂生涯
父親離開后,我便在餐廳安頓下來。每天清晨,我早早起床,開始一天的忙碌:擇菜、切配、送外賣、招呼客人、收銀結賬。晚上九點打烊后,就和店裡其他的伙計擠在大通鋪上,輪流等著用那間總是排著長隊的浴室。
工作沒多久,生活悄悄迎來一個轉折。我發現餐廳對面新開了一家琴行,得知琴行可以學吉他,我就馬上報了名。從此每周我都要抽一天,去上那節吉他課。
學吉他的過程中,我偶爾也會哼唱幾句。吉他老師聽了之后,覺得我嗓音不錯,就勸我嘗試唱歌。他不僅一直鼓勵我,還帶我去華強北的酒吧看演出,讓我熟悉現場氛圍。一個月后的周末,他把我推上舞台。那一晚,我唱得並不完美,卻收獲了久違的滿足與心跳。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了在深圳的駐唱生活。
邊走邊唱 讓更多人聽到我的音樂
我一直覺得自己運氣很好。我剛到深圳的時候,這座城市的原創音樂正處在蓬勃發展的階段。深圳電台有一檔很受歡迎的音樂節目叫《邊走邊唱》,由夏冰老師主持。
在琴行學吉他時,我認識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聽過我寫的幾首歌后,主動把我的作品推薦給《邊走邊唱》節目組。沒想到夏冰老師聽后覺得不錯,邀請我去電台錄了幾首歌的小樣。
正是通過這次機會,我認識了許多深圳本地的原創音樂人,才發現,原來這座城市裡有這麼多和我一樣熱愛音樂的人。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創作,特別開心。
當時《邊走邊唱》影響力廣泛,我的音樂就這樣慢慢被更多人聽到。現在想來,正是深圳給了我這樣的機會,讓我找到真正想走的路。
三
那些在308房彈唱的夜晚、樓下房東太太催單的聲音,都涌入心頭,化作《白石洲》這首歌。
“夜色黯然 燈火珊瀾 生活還依然”
因為都是晚上駐唱,我的生活基本交給了夜晚。每個深夜,我穿梭在城市的角落之間,看著萬家燈火與夜色交錯,有時會生出一種說不清的迷茫,好像自己只是這座城市裡的一個影子,一個游走在邊緣的人。夜色是黑的,卻又被霓虹燈點綴得斑斕,像是給你一點希望,可等天一亮,那點光亮就無聲地消失了。
一個下班的深夜,凌晨十二點半,我在振華路的本色酒吧唱完最后一場,准備趕最后一班巴士。街燈昏黃,風吹得有點冷,我獨自走在街上,腦子裡突然浮現出很多海南的畫面:家人、朋友,還有那些年少輕狂、無憂無慮的日子。我心裡忽然泛起一陣強烈的失落感,那是我來到深圳的第五個年頭,時光荏苒,但自己仿佛依然是這座城市的過客。
更巧的是,這條路,正是我來深圳第一晚走過的路。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五年過去,我還在走著同一條路,仿佛我的世界被困在一個地方,原地踏步。
回去后,我將這種復雜而濃烈的心情轉換成一句句歌詞、一個個音符,最終寫成了《有沒有人告訴你》,這首歌也成為許多人認識我的第一首歌。
“那時的日子很難 夢很多 行李簡單”
《一夜》這首歌的種子,也是在無數個深夜趕場的路上悄然埋下的。
當酒吧的霓虹熄滅,喧囂的人群散去,我獨自拖著琴箱走在空曠的街道上,耳邊還殘留著方才的掌聲與歡呼,眼前卻隻剩下路燈投下的伶仃身影,那種落差感特別大。歌就是在這樣的情緒交錯中,一點點成型的。
我曾住在白石洲,那是深圳著名的城中村。樓與樓的距離只是縫隙,狹窄的巷子裡卻總是擠滿了來深打拼的年輕人。后來聽說白石洲要拆遷了,我心裡五味雜陳,那些在308房彈唱的夜晚、樓下房東太太催單的聲音,都涌入心頭,化作《白石洲》這首歌。
很多人用“艱難”來形容那段歲月,但在我記憶裡,那是生命中明亮的時光。雖然日子不輕鬆,但我感受到一種純粹的快樂——有夢想、有熱情,還有對未來的憧憬。
肆
那些在深圳唱歌、彈琴、寫歌的歲月,是我音樂生命中最珍貴的養分,也是我人生軌跡的重要轉折點。
勇敢地穿過人群 在《港灣》中一步步照見自己
2003年,我參加“2003全國PUB歌手大勝戰”,奪得總冠軍。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走到聚光燈下,被許多人認真聆聽。這場比賽不僅為我打開了音樂的大門,更讓我與百代唱片(EMI)簽下合約,由此踏上更為廣闊的音樂之旅。
比賽結束后,我受邀前往EMI香港分公司參觀,那是我第一次到香港,走出火車站,迎面而來的右舵車流讓我瞬間恍惚,這個與內地截然相反的交通規則,成為我對香港最初的鮮活記憶。穿梭在旺角街頭,那些層層疊疊的茶餐廳招牌在霓虹中閃爍,仿佛把我拽進了兒時錄像帶裡的港片場景。
多年后,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我有幸受邀演唱獻禮作品《港灣》。那是一首粵語歌,旋律溫潤,情感深沉。當錄音室的耳機裡傳來前奏的鋼琴聲時,記憶突然被拉回1997年7月1日的校園——那時我穿著洗得發白的校服,和全校師生站在榕樹蔭蔽的操場上。
那天,各大媒體、電視台、收音機都在同步直播駐港部隊進駐香港的全過程。大家一邊站著,一邊認真聽著直播,不敢發出一點聲音,隻有廣播裡駐港部隊軍靴踏地的鏗鏘聲,與樹梢的蟬鳴奇妙地共振著。
如今,依然用這首歌致以我最真摯的祝福。願香港安定繁榮,願祖國昌盛強大,願所有努力生活、堅持夢想的人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港灣”。
向海而生 與深圳一起大步向明天去
2023年,我與福田區合作了一首歌《向海而生》,這首歌以深圳紅樹林為背景,用優雅靈動的鷺鳥作為深圳人的象征,生動地詮釋了人與城市、生態與發展的和諧共生關系。
每次唱起這首歌,我的腦海中都會不自覺地浮現出初到深圳時的畫面。那時候的我,還未踏足舞台中央,尚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努力生活、悄悄發光。那些日子雖平凡,卻是我音樂夢真正扎根的地方。歌聲響起時,那些記憶如潮水般洶涌而至,帶著歲月的痕跡,也帶著我對這座城市沉甸甸的愛意。
對我而言,深圳意義非凡。它是我離開海南家鄉后踏上的第一座城市,更是我心靈的第二故鄉。在深圳,我完成了音樂上的啟蒙和成長,是這座城市一步一步引領我走上了音樂的道路。
深圳給予我的不止是生活的平台,更是拓寬我音樂視野的窗口。在這裡,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音樂世界的廣闊與多元。獨立音樂、民謠、搖滾、歐美音樂……我開始辨別和理解不同風格音樂的特點,也漸漸明確了自己的音樂方向。這座城市給了我一雙耳朵,也給了我一個方向。
更重要的是,深圳給了我一個實踐的平台。從琴行到酒吧,從台下到台上,我在一首首歌裡慢慢找到自己的聲音,也在一次次演出中逐漸走出迷茫、建立自信。那些在深圳唱歌、彈琴、寫歌的歲月,是我音樂生命中最珍貴的養分,也是我人生軌跡的重要轉折點。
深圳讓我深深感受到一種溫暖而真切的包容,尤其是那句“來了就是深圳人”,給予了包括我在內許多人莫大的安慰和歸屬感。直到現在,這句簡單卻充滿力量的話語仍在深圳人心中激蕩,成為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現在,我依然常常回到深圳。每一次回來,都會感受到它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我從不驚訝。因為在我記憶裡,深圳一直如此——奔跑著,生長著,向著遠方進發。它的活力和包容,是最迷人的城市氣質,也是一種能量,一種讓人相信夢想仍然值得追的能量。
我真心希望,深圳可以一直保持這份勇氣、這份朝氣,繼續成為無數年輕人敢夢敢闖的地方。而我,也會一直帶著從深圳獲得的這份能量,繼續走在屬於我的音樂路上。
隻要心中有歌,人生就會有光。
口述時間
2025年4月9日
口述地點
深圳市新媒體大廈線上採訪
本期採寫:深圳晚報記者 成功 唐文雋 實習生 蔡心若
實習編輯:遲浩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