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文博會:搭建中外文化交流“雙向橋梁”

埃及參展商和觀眾交流。人民網 劉森君攝
海外觀眾挑選飾品。人民網 劉森君攝
深圳前海展區,麗林維育學校的老師和參展商交流。人民網 劉森君攝
“一開館我們就來了,希望能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提供幫助。”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開幕當天,國際文化貿易展區人流如織。意大利籍志願者瑪蒂娜和伙伴們早早趕到現場,熱情地為參觀者提供引導、翻譯等服務。
從首屆5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到如今110個國家和地區共襄盛舉,文博會的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容。今年,海外線上線下參展商數增至305家,國際化參展率達到20%,國家參展數量、全球合作機構雙雙刷新紀錄,超3.5萬名海外專業觀眾線上線下參會。
為接待好“遠方來客”,本屆文博會首次引入外籍志願者。他們來自意大利、印度、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能提供10多種語言服務。
印度展區一側,牆上挂滿了傳統手工鞋,刺繡、珠串和印花造型精致繁復。“這是復古風格的手工鞋,有多種美麗款式,穿上軟軟的,很舒服。”看到幾位觀眾駐足觀望,印度籍志願者沃林達·辛格拉主動迎上去推薦道。
不遠處的埃及展區,品牌PYRUS的書寫裝置幾乎沒停過:在軟件系統中輸入的名字,很快被翻譯為埃及象形文字,一旁的機械臂也隨即啟動,一筆一畫寫在莎草紙上……
“很厚實,這是歷史的紋理。”觀眾趙先生接過莎草紙書簽,與剛買的青銅面具文創書簽放在一起。仔細讀完展品介紹后,他還不忘向埃及展商介紹:“我們也有象形文字,都有悠久的歷史文明。”
熔鑄古今、匯通中外,文博會搭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雙向橋梁”。
“這裡能看到中國各地的文化精華。高科技文化產品,尤其讓人眼前一亮。”來自巴基斯坦的觀眾艾哈邁德在人工智能展區駐足良久,一一端詳、互動,並和負責人了解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場景。
近年來,科技浪潮席卷文化產業,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不斷深入內容生產、傳播等全鏈條環節。
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展區,60多家知名企業帶來機器人矩陣,打開一扇窺見未來的窗口。
從彈鋼琴機器人到實時翻譯耳機,從對弈機器人到VR虛擬體驗,“AI+文化”的創新應用成為海內外觀眾共同關注的焦點。
5月23日,麗林維育學校外籍教師杰伊·霍姆斯帶領學生們前來觀展。在深圳前海展區體驗裸眼3D、數字人項目后,他表示:“這些前沿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案例,為學生們提供了感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絕佳窗口。”
在科技賦能下,中國文化出海也邁入新階段。網文、網劇、網游這“新三樣”不斷“圈粉”外國民眾,帶動文化服務貿易持續增長。
“我們在網劇出海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覆蓋超200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來自深圳市福田區的酷看文化首次設置獨立展區,期待收獲更多合作。“入境游市場持續升溫,我們將進一步拓展文旅市場,推動更多文旅項目走向世界。”相關負責人吳霞表示。
“我把這裡當作國際展示台、會客廳和交易所,很多長期合作伙伴都是在文博會上找到的。”一位尼泊爾的文博會“老朋友”這樣說。
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文博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國際展商和觀眾,見証中國文化產業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