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詠春》:有文化特色,更有情感共鳴

《人民日報》(2025年06月17日 第 20 版)
圖為舞劇《詠春》海報。資料圖片
不久前,舞劇《詠春》在俄羅斯巡演一票難求,謝幕時觀眾掌聲長達20分鐘。至此,《詠春》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場,打動了國內外眾多觀眾,贏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詠春》以戲中戲的敘事策略,借用電影蒙太奇手法,講述詠春拳宗師葉問的故事。作品將廣東兩大非遺“詠春拳”和“香雲紗”融入整體情節敘事,一代宗師的傳奇在粵韻風華中娓娓道來。
隨著“國風國潮”崛起,近年舞劇紛紛探索傳統非遺的舞台轉化。比如《唯我青白》以舞者不停旋轉模擬制瓷拉坯,《一扇百年》用隊形構圖呼應扇骨展開的狀態,《永和九年》以黑衣水袖的拋甩抖轉寓意書法的筆走龍蛇。這些創作著力挖掘非遺項目在節奏、空間、力度、造型、線條、運動軌跡等方面與舞蹈契合的要素,使之脫離“物”之實體,以舞蹈的動靜形態再度詮釋非遺的審美特征,塑造嶄新舞台形象。這類跨媒介轉化的難點在於使非遺項目與舞劇的立意、結構、語言有機融合,避免成為裝飾性元素﹔更在於把具有地域性特點的非遺項目,創造性地轉化為突破地域圈層、產生普遍共情的藝術實踐。可以說,舞劇《詠春》給出了不一樣的“答題”思路。
《詠春》挖掘非遺的特質,巧妙將三組關系融入舞劇結構,豐滿了人物形象。第一組是葉問的詠春拳與八卦掌、太極拳、八極拳、南螳螂拳的比拼,為整部舞劇貢獻了舞武結合的“名場面”,用拳腳往來的快慢,身體騰挪的流暢與凝滯,勁力的延伸與使出,集中體現出武者們的淵渟岳峙、攻防之間的心理變化。第二組是以豬肉榮為代表的善良百姓與黑惡勢力的抗爭,這既是街坊們跟葉問學武的機緣,又是豬肉榮犧牲的伏筆,以寫實手法強調“平凡人皆是英雄”的舞劇主題。第三組是葉問內心“拳”與“人”的對照,表現葉問在詠春拳傳播初期遇到的困境、夫婦二人的離別等情節時,個人舞段始終飽含著內心的掙扎,體現出強大的藝術張力,塑造了一個氣場內斂又武功超群的宗師形象。由此,非遺特質與舞蹈、劇情形成互文,為觀眾解讀帶來巨大的回味空間。
精巧的劇情結構反映出跨媒介形式的開拓,內裡則是人物內心的開掘、情感的真實。在當前各類非遺題材舞蹈中,非遺往往是人物角色的背景、故事情節的場面,《詠春》的香雲紗舞段探索跨媒介呈現,借助空間的流動、節奏的快慢,將非遺的特點與特定舞段的情感相結合。當夫人永成離開,葉問悲痛無奈的獨舞之后,出現一段女子的香雲紗舞段,永成穿梭在香雲紗之間,此景終成追憶。主創並沒有寫實地展現香雲紗的染整工藝,而是借用其光滑、柔韌的特質隱喻永成的性格與情感。女舞者們牽著香雲紗縱橫徐徐而行,垂墜的紗幔在舞台逶迤綿長,寓意著永成綿綿思念、涓涓愛意的流動。其中一位女舞者跪坐在上場口,緩緩收整無盡的香雲紗,似乎象征著永成的柔腸百轉。香雲紗拖垂出的空間、暖黃的燈光、舒緩的節奏,溫柔而深情的情感底色,與前段葉問剛硬疾速的動作、直抒胸臆的悲痛形成鮮明反差,在含蓄中更顯情感的深沉。在舞台語境下,《詠春》通過演員調度、燈光流動、舞美設計,借廣東佛山特有非遺技藝表達出人類共通的情感。
舞劇《詠春》的創作探索讓我們看到,“非遺”和“跨媒介”不能停留於形式和噱頭,舞劇本質仍是藝術對人內心與精神世界的表現。跨媒介創作隻有深入理解和表達非遺的精神意蘊,才能找到形式創新的突破口,跨出時代的廣度,走進人類精神的深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