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暑假到來學生忙變“美” 專家提醒手術有風險

2025年07月20日08:47 | 來源:深圳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暑假到來學生忙變“美”

紅藍光物理治療。(受訪單位供圖)

  高考、中考結束后,深圳各大醫院皮膚科陸續迎來暑假就診高峰。記者連日來走訪發現,學生群體就診比例激增,大部分是沖著“戰痘”而來,也有的是打算割雙眼皮、打瘦臉針和除腋臭的。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皮膚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簡稱“皮研所”),進入7月以來,學生群體就診比例激增50%。

  “戰痘”要趁早,拖延會增加治療難度

  20歲的女大學生小安(化名)正在治療室進行紅藍光治療,她的臉頰中央布滿痘坑和痘印。說起自己的痘痘,她顯得格外苦惱,“平時上學沒時間,隻有暑假才能來看醫生。”小安的經歷並非個例,皮研所數據顯示,暑假就診學生患者中,治療痤瘡患者佔比近80%,其余的就是治療脫發、過敏和腋臭問題。

  “青春痘雖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但因為反復發作易導致永久性瘢痕,也是一種需要規范治療的慢性皮膚病。”皮研所痤瘡與玫瑰痤瘡診療中心主治醫師鄭先喆表示,近期接診常常會見到因延誤治療導致“痘坑”“痘印”等瘢痕形成的案例。夏季高溫潮濕的環境,加上學生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等因素,使得痤瘡問題在暑期集中爆發。

  記者注意到,前來就診的學生大多存在相似誤區。“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長痘是正常現象,往往等到很嚴重、有空了才來就診。”鄭先喆說,這種觀念需要改變,痤瘡治療越早干預效果越好,拖延不僅會增加治療難度,還可能造成永久性皮膚損傷。

  在治療方案選擇上,醫生建議採取階梯式治療策略。對於輕中度痤瘡,可採用外用藥物,加上針清聯合紅藍光等物理治療﹔中重度患者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系統治療。“痤瘡治療可以內外兼顧,如口服異維A酸或抗生素,這些藥物效果都比較顯著,但都會有副作用,需要在醫生嚴密監控下使用。”

  刷酸屬於醫美項目,選擇需謹慎

  “無門檻零風險刷酸教程”“新手小白學生黨必收藏”“13歲第一次刷酸體驗”……打開社交平台,搜索“刷酸”就會彈出非常多類似內容。

  “刷酸是一種通過使用果酸等酸類成分促進角質代謝、改善皮膚問題的化學煥膚方法,可以幫助改善痘痘、閉口、粉刺和毛孔粗大等問題,但需要根據皮膚狀態和需求選擇合適的酸類及濃度。”鄭先喆指出,刷酸並沒有網上宣稱的那麼簡單,如果操作不當,可能導致敏感、泛紅甚至損傷角膜等副作用,因此需要專業醫生評估皮膚耐受性並循序漸進地進行科學操作。

  作為廣東省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哨點醫院,皮研所接診過不少因自行刷酸導致皮膚屏障受損的病例。專家提醒,刷酸屬於醫療美容項目,一定要選擇正規醫療機構並由專業人士操作,切勿輕信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偏方”。

  對於未成年人,更要謹慎選擇治療項目,如除腋臭、脫毛等項目。有創治療項目需謹慎,如剝脫性點陣激光、黃金微針、磨削術等,不建議過早進行。鄭先喆說,這類治療有潛在風險,建議謹慎選擇。

  預防勝於治療,對於皮膚問題更是如此。醫生建議,學生群體日常就要注意皮膚護理,首先應保持作息規律,避免熬夜。暑假在家,很多學生愛點外賣,奶茶、炸雞這些油膩、高糖食品應減少攝入。同時,做好防晒,紫外線會加重炎症反應和疤痕形成。

  暑假高溫高熱,容易出汗,出汗后要及時清潔皮膚,可以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選擇弱酸性或中性氨基酸潔面,再加上輕薄的乳液進行保濕,避免疊加過多產品,避免厚重的面霜和油類產品。防晒品也應選擇清爽、無油的物理防晒品。”鄭先喆提醒,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切勿自行用藥。

  專家不建議未成年人做醫美手術

  暑假一開始,美甲店、發廊都開始忙碌起來。初二學生小新(化名)帶著圖片來到鹽田壹海城一家美甲店,指名要做偶像同款美甲,“平時上課不能做美甲,放假了就想第一時間做上”。她告訴記者,同班同學中,不少已經到發廊電發或染了頭發,男生女生都有。

  這種一放假就想“換頭”的學生,不在少數。青春期正是愛美的年紀,想要變美、變好無可厚非,但受社會環境、網絡傳播等影響,過度擔心外貌則可能是一種焦慮。

  皮研所毛發診療中心主治醫生張德華說,高考結束后,接診了不少高三學生。高三畢業生曉琳(化名)老是覺得自己發際線過高,很難看,放假后就讓媽媽帶她前來就診。檢查后,醫生發現她是休止期脫發,“這跟高三學習壓力大、常熬夜,加上她老是擔心自己過胖,節食減肥導致營養不良有關。”張德華說,這些原因導致毛囊同步進入休止期,還有她長期緊扎馬尾,物理刺激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張德華表示,休止期脫發通常是暫時性的,改善了影響因素后,頭發還會長出來,也不會遺傳,孩子和家長都不用過度緊張。

  7月初,國家衛健委召開“時令節氣與健康”發布會,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永前明確表示,不建議未成年人做醫美手術。他表示,未成年人生理狀態還沒有發育成熟,審美觀也在形成階段,會隨著年齡增長和社會環境變化而變化,容易受到外界宣傳的影響去盲目地追求不切實際的美容效果。同時,未成年人對手術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一旦出現手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容易造成心理創傷。

  專家建議,家長要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形成健康自然的審美追求,避免“外貌焦慮”。同時要告知未成年人手術的風險。(記者 張妍 通訊員 王佳)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