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福田·再開新局 | 把未來寫進今天的課表

三十五載波瀾壯闊,“二次創業”再開新局。作為深圳中心城區、經濟大區,福田區是“春天的故事”中的華彩樂章,以鏗鏘有力的實踐奏響了改革開放的澎湃強音。
本網推出“奮進福田·再開新局”專欄,聚焦福田區如何以高位攀登的“首善擔當”,奮進“二次創業”新征程,勇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先鋒區,加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區和中國式現代化典范城區。
福田學子參訪機器人企業。受訪單位供圖
體育場裡,無人機騰空而起,在學生們沉穩操控下穿梭懸停﹔實驗課上,小組成員一遍遍調試代碼,讓機器人動作更加精准……
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的日常切片。
“我們要給全國打樣。”立足深圳先行示范區的中心城區,福田區教育局局長王巍一直在思考:如何理解新時代教育?培育什麼樣的人才?先行先試應該怎麼做?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多年來,福田區堅持把“最好的地塊、最優的資源、最大的投資”投向教育,立足教育改革最前沿,探索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的創新突破,既回應民生期盼,更為科技自立自強培育源頭活水,為民族復興鍛造長遠競爭力。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海洋資源實驗室。受訪單位供圖
面向未來 培養創新人才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香蜜校區,學生們模擬開飛機、造汽車、辦銀行……自由探索的實驗氛圍,讓不少來訪者看了直呼羨慕,“想重新當一回學生”。
“教育必須有前瞻性,面向前沿科技和真實世界,擁抱趨勢、鍛造優勢。”校長魯江深知,眼前這群6至18歲的學生,將在二三十年后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改變世界,從改變學生、改變課堂開始。我們要建設自由開放的未來學校,培養引領時代的創新人才。”
課上,“人像AI還是AI像人更可怕”的主題辯論正酣,課后,AI智能體幫助孩子個性化地查漏補缺。校企共建的創新實驗室裡,學生們借助AI工具完成創新項目,探索前沿科技。
在這裡,人人都有不一樣的課表。分層制、選課制、導師制等個性化育人模式,加上豐富的校園資源、前沿的AI技術賦能等,讓每個孩子的課表和成長軌跡都能因人而異。
“個性化教育的常態化,是AI對教育最大的影響。”在王巍看來,要打破傳統工業時代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千年來的“因材施教”理念正借助AI技術得以實現。
多年來,福田區一直走在教育創新的前列,尤其在AI時代,更是率先推進系統性變革,將新技術深度嵌入教育教學全流程環節。
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新形勢,福田區主動打破傳統“校園圍牆”,構建協同育人的“大教育”格局。產業資源被導入學校,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共建創新科學實驗室超40個,AI應用項目也陸續亮相。
“我們搭建平台、創造機會,發現每個孩子的潛力和天賦。通過早期識別、精准培育與貫通培養,讓人才在創新土壤中逐步成長、脫穎而出。”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福田區鯤鵬少年院正在加快建設,整合頂尖高校、院所、產業等資源,貫通人才培養全周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
重建后的新沙小學充滿未來感。受訪單位供圖
優質均衡 教育公平發展
每年,無數懷揣夢想的人涌入深圳。福田區作為超大型城市中心區,以全市4%的面積,承載了10%的基礎教育學位。
人多地少、資源不均,一度是福田教育發展的難題。幾十年來,福田區“機會公平、質量公平”兩手抓,建好家門口每一所學校,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而不用去擇校。
該區流動人口規模大,不少家庭聚居在城中村。過去,這裡的學校硬件條件有限,教育質量偏低。面對這種歷史性資源落差,福田區選擇徹底改造——18所“村小”全部推倒重建。
2019年以來,福田在全國首創學位供給“雙十工程”,短期建設10所預制學校增量、中長期規劃10所永久學校提質,破解“超班額、超校額”難題。126個校園優質均衡改造提升項目“建一所、優一所”,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音樂美術專用教室等面積大大增加。
不僅教學樓宇、設施設備煥然一新,福田區還通過課程共研共享、教師校際流動等方式,實現內涵式提升。
“以前一年級新生招不滿,現在的學位很‘緊俏’。”文天祥小學(崗廈)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已構建起一套特色課程體系,傳統文化特色課程、文體音美興趣社團等一應俱全。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明德實驗學校不同校區的數學老師們聯合備課,利用AI系統有序分工、個性化教學。該校4個校區曾是4所獨立學校。集團化辦學后打破邊界、共享資源,不僅縮小了辦學差距,還形成了相同模式、不同特色的發展路徑。
2024年,福田入選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王巍表示,將聚焦教育公平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主題,力爭把全區所有學校打造成條件優、質量高、群眾滿意的家門口優質學校,讓“福娃”們從“有學上”到“好上學”“上好學”。
福田學子積極參與足球比賽。受訪單位供圖
成人成才 回歸育人本質
今年暑假,明德實驗學校學生王嘉人忙著到處參加活動做分享。她借助AI研究候鳥遷徙路徑,創作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和科幻作品。
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2018年,3名中學生提出的“生物通道”課題,現已在福田落地,成為連接梅林山與銀湖山的“鯤鵬徑一號橋”。
“把世界當作全部教材,而不是把教材當作全部世界。”魯江撤下教學樓上的口號“硬植入”,把校園的每個角落都還給了學生。在他看來,教育應該順應天性,尊重差異,多元發展,讓不同成為不同。
先成人,再成才。福田教育始終圍繞“人”的成長展開。在“五育並舉”的教學環境中,培養未來之才、幸福之才。
“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一定是人。作為局長,也作為一位母親,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我們的共同心願,也是為國育才的基本要求。”王巍表示,“身心健康是基礎,創造力、想象力等核心素質培養是關鍵。”
為讓每個孩子們“吃好、睡好、運動好”,福田實現全區學校食堂全面自營,確保學生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午休全部“躺睡”,保証休息質量﹔陽光體育活動覆蓋全區,每所學校至少發展兩項體育特色項目。
生命價值觀教育被融入課堂教學、校園生活,從“認識自我”到“關愛生命”再到“家國情懷”,打破空洞說教,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中扎根。
在蓮花小學,孩子們通過科學課上的生態觀察,培養環保意識﹔在紅嶺中學,學生們舉行“模擬人大常委會會議”,沉浸式體驗全過程人民民主。每年,一批批學生走進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關山月美術館等社會實踐基地,探索生命奧秘、感悟生命意義。
從改變城市的實踐項目,到守護成長的暖心細節,福田教育正用行動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教育改革的路上逐漸蹚出一條新路來。
往期推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