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何石明:中小學教育要實事求是

2025年08月02日08:56 | 來源:半月談
小字號

原標題:中小學教育要實事求是

  中小學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陣地,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隻有結合地方工作實際,結合青少年成長實際,才能取得實效,贏得人民群眾滿意。要從作風建設的高度,引導中小學教育求真務實,因材施教。而實事求是,是學校作風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校作風建設的關鍵。

  教育管理要實事求是,不能從文本出發,要從中小學生成長和老師的需求出發。學校的管理,不能隻靠發文件,要遵從教育的規律。從外部看,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地區的教育,一定受這個時代和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影響,不能脫離歷史與區域實際,搞教育指令一刀切。中央頒發一個重要文件,不能到了學校,還是那個文件,到教師手上,也是那個文件,沒有地方特點,沒有學校具體操作方式,反而引起學校干部和教師的不理解,增加教師負擔。

  從內部看,教育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有教育主體間互動規律,有兒童成長規律,有知識傳遞與能力發展規律,有教育要素協同規律,教學內容和方式必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教育行政干部不能僅憑經驗工作,隻管發通知和文件,要順應教育規律,多聽課,多與學生談心,參與處理具體真實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課程和教學要實事求是,不能從書本與試卷出發,要從學生成長出發。現代教育理念正經歷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根本性轉變,這種轉變的核心,在於將教學重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學生全面發展。這要求教師始終以學生發展為原點,通過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和評價反饋的全鏈條改革,真正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跨越。

  首先,在教師能力建設上,要從技術熟練轉向反思性實踐,注重創設真實學習情境,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取代單向灌輸﹔其次,在課堂實踐上,要創新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通過激趣導入、自主探究、合作解惑、展示點評的流程,激發學生主動性﹔再者,在問題創設上,要重視藝術性,在疑難處、重點處設疑,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此外,在評價體系上,要從結果評價轉向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增值,建立“診斷-發展-生活”三維評價體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

  課堂改革要實事求是,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講堂,而是學生成長的殿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域。課堂不生動,主要因為教學設計脫離了學生實際,不了解他們的需求,不能因材施教。多年來,課堂改革呼聲不斷,教師為了講好公開課,花樣翻新,但有的改革與學生關系不大,更多是教師一個人主導課堂,學生的提問頻率、課堂參與度不高。

  事實上,今天的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採集答題時長、錯誤分布等數據,動態生成學習畫像,分層評估學生和教學內容,對學優生提供拓展性問題,對困難生基於錯題分析生成個性化強化練習,實現“評估-反饋-修正-再評估”的循環。此機制以學生成長為中心,通過評估多元化、反饋即時化、改進持續化,將課堂改革從經驗驅動升級為數據驅動的科學育人系統。

  支持教師成長要實事求是,教師培訓要從教師需求出發,不能走過場,增加教師負擔。部分中小學在教師培養方面,一定程度存在形式主義問題:一是培訓內容脫離實際需求,課程設計與一線教學脫節,缺乏針對性,無法解決教師實際教學難點﹔二是重復性培訓,教師被動參與隻為完成學時要求﹔三是培訓考核重形式,如簽到時長、學分數量,輕實際成效,導致教師敷衍應付。

學生在教室內學習 陶亮 攝

  另外,部分學校管理機制較為僵化,如強制手寫教案、頻繁會議、過多計劃總結等行政任務擠佔教學時間,對資深教師尤顯冗余。學校幫助教師成長,可以通過問卷、訪談等,動態掌握教師痛點,定制模塊化課程,強化實踐導向,完善政策保障,切實提升教師培養實效。應少給全體教師開大會,那些場面壯觀、聲勢浩大的大會往往解決不了具體問題。

  學生德育工作要實事求是,從學生出發,不能搞形式主義。沒有活動就沒有德育,但不少中小學德育活動走心不夠,走過場較多。有的活動脫離學生認知水平,如突擊性主題班會、擺拍式志願服務,學生被動參與,反而滋生抵觸心理,弱化德育實效﹔有的活動設計不接地氣,比如統一化、理論化的德育內容,忽視學生年齡差異與生活經驗,對低齡兒童空談抽象價值觀﹔有的活動搞攤派,淪為台賬任務,一些行政要求的“進校園活動”,過度追求拍照留痕,擠佔學生學習時間,也消耗教師精力。

  德育絕非口號張貼或活動堆積,而是基於學生真實成長需求的浸潤式生命互動。德育要考慮學段差異,小學可通過游戲、故事滲透規則意識﹔中學結合社會議題開展思辨討論,強化體驗與參與感。唯有摒棄表演性任務,以行為養成為標尺,以資源整合為支撐,方能使德育從文件中的要求轉化為行動中的自覺。

  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文明傳承的精神活動。從孔子“不憤不啟”的啟發原則,到今天核心素養培育的時代命題,唯有將教育植根於學生的真實發展需求,才能在AI時代守護人之為人的創造性本質﹔唯有堅持實事求是,方能避免教育脫離實踐、流於形式,真正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作者系深圳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

  來源:《半月談》2025年第14期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