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前海:深港聯世界 灣畔繪宏圖

2025年08月21日10:47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港聯世界 灣畔繪宏圖

深中通道位於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是世界級的“橋、島、隧、水下互通”跨海集群工程,也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交通樞紐工程。 (資料圖片)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資料圖片)

在前海石公園舉辦的草坪音樂會。 (資料圖片)

  2010年8月26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獲批,正式拉開前海開發開放序幕。15年來,前海始終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在制度創新、深港融合、對外開放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之一。

  奏響改革創新最強音

  改革,是前海發展的動力之源﹔創新,是前海前行的靈魂所在。

  截至目前,《前海規劃》提出的271項任務已落地99項、佔比36.5%,172項加快推進中﹔在全國復制推廣制度創新成果105項,連續4年蟬聯全國自由貿易試驗片區制度創新指數第一。

  從首創企業開辦“雙錄簽名”“商事登記行政確認制”等系列改革,探索形成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優勢疊加、邊界清晰、權責對等的新型區域治理模式,到發布國內首個跨境信用互認標准,探索設立公平競爭委員會,出台全國首部區域性投資者保護條例,再到率先建設深港數據跨境安全便捷通道、跨境數據驗証平台,成立全國首個跨境知識產權聯盟,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猶如一把把“金鑰匙”,打開了前海高質量發展的大門。

  “前海不僅是政策的先行區,更是企業敢想敢試的放大器。前海優質的政務服務、對企業創新的關注與支持等,都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為集團數字化升級提供了沃土。” 深圳乘乘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詹少妹告訴記者,公司圍繞蛋品供應鏈流通、數字化平台建設及生物科技研發三大板塊,形成了從原材料採購、養殖升級、供應鏈管理到終端銷售的一站式服務體系,日均發貨超7萬件,覆蓋全國6.5萬余家養殖場和渠道客戶,成為國內蛋雞產業龍頭企業。

  截至目前,前海注冊企業數量超20萬家,集聚獨角獸企業1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84家。前海已逐步構建起以現代服務業為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撐,具有前海特點、深港特色、比較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前海合作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1884.4億元,同比增長7.5%,佔前海地區生產總值63%﹔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8.7%,佔比65.5%。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二十一世紀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想表示,前海以制度破題,以開放拓局,通過制度創新與改革開放的深度耦合,持續激活發展動能,形成了獨具前海特色的“開放—創新—增長”的正向循環模式。

  如今,前海已成為中國發展最快、質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區域之一。數據顯示,2024年,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外資266.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91億元,分別是成立之初的117倍、93倍。今年上半年,前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5.2億元。“一年一個樣”的前海繼續保持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筑牢深港融合橋頭堡

  前海,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攜手而興。15年來,前海始終把促進深港融合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近年來,前海聯動香港共同發布知識產權、風投創投等政策措施,率先實踐“港資港法”“港資港仲裁”並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開通港澳跨境巴士、海運客輪及跨境直升機航線,開辦9家國際學校,在校港籍學生2200名,佔比40%﹔打造國際化港風港味街區,促進深港生活性服務業規則銜接等,深港兩地已逐步在經濟、社會、民生等領域實現深度融合。

  朗思傳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僅用近5年的時間,便實現了從“0到1”的裂變式成長,成為一家營收千萬元級的前沿科技企業,年復合增長率達80%。“前海的吸引力不僅在於濃厚的科創氛圍與完善的商業配套,更在於其為港人創業打造的成熟生態——政策支持精准、深港聯動便利。”朗思科技創始人許可博士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港澳籍員工11人,深港團隊深度融合,形成獨特的創新基因。朗思科技在超高靈敏度激光傳感技術研發與應用領域持續突破,累計獲得28項專利,並成功將產品應用從早期單一環境監測拓展至能源、氫能等領域。

  朗思科技所在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也成為香港青年來內地創新創業的首選地。2024年,在夢工場建立10周年之際,正式推出“1元創新坊、5億元資金扶持、1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的“1510”計劃,服務港資港企發展、助力香港青年圓夢。截至今年7月31日,夢工場在園團隊535支,累計培育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9家。連續9年舉辦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參與的香港項目累計超2500個。

  7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創新中心(前海)正式揭牌,立足打造全要素、綜合型應用場景創新中心,著力破解技術創新落地“最后一公裡”難題,通過強化與夢工場、“深港匯”雙向總部基地、前海出海e站通等平台載體聯動,探索“香港研發+前海驗証+灣區推廣”模式,助力大灣區建設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對於港澳專業人士而言,“執業資格認可難”曾是阻礙其在內地執業與發展的首要難題。近年來,前海深入推動跨境執業便利化,試點拓寬跨境便利執業范圍,為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執業鬆綁。截至目前,前海已出台工程建設、涉稅服務、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執業備案管理辦法,注冊建筑師、稅務師、導游等26類港澳專業人士可在前海便利執業,累計1147人完成備案。目前,在前海工作和生活的港人超1.2萬人。

  今年2月,《前海建設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2025年行動方案》印發,力爭推動香港居民在前海就業生活更加便利,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強化,市場一體化進程顯著推進,一批標志性、帶動效應強的項目加速落地。

  打造國際合作首選地

  開放不止步,創新無終點。前海堅持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深化金融、數據跨境、醫療等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努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最佳聯結點。

  在貿易領域,前海在全國率先試點“一線直通、智聯監管”等模式,外商獨資增值電信企業獲批開展電信業務,境外藝術品實現在前海保稅展示。前海聯合交易中心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超千億元。在航運領域,前海積極推進“中國前海”船籍港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改革,“創新碼頭口岸中轉便捷通關模式”等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獲批全國首個經海關核准的水上游艇保稅港區,粵港澳游艇“自由行”艇次佔大灣區98%。在金融領域,前海積極推進落實“金融支持前海30條”,已形成“不落地購匯”等14項全國“首創”“首批”創新成果,落地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等多個“全國首家”金融機構。前海自由貿易(FT)賬戶跨境收支達1.15萬億元。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入駐金融機構超500家。

  “改革的確定性”成為外資扎根前海的“定心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23.26億元,同比增長15.9%,佔深圳市的59%。目前已有超過1.2萬家外資企業在前海落戶﹔在前海工作的外國人才達3316人﹔在前海生活的外國人才5354人,佔深圳市的20%。

  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前海還著力推動企業“走出去”。2024年7月25日,深圳企業海外綜合服務平台——前海出海e站通正式上線。前海出海e站通負責人何洋表示,平台匯聚了超過200家專業服務機構,提供投資咨詢、金融財稅、法律知產、人力資源、認証檢測、倉儲物流、海外選址、品牌推廣等企業出海所需全過程、全領域服務,累計服務案例超100個。與40家境外園區建立合作關系,覆蓋32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平台線上注冊企業超2萬家,累計訪問量超52萬人次。

  何洋介紹,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台累計組織240家企業參加港澳各類展會活動5次,促成11項合作意向、金額超2億元﹔推動赴港投資項目46個,金額6.0億美元﹔成功助力湖南、江蘇、河北、廈門等8地60余家企業踏上國際征程﹔通過“園區+企業”精准對接模式,助力海外園區對接投資意向企業20家。

  成立於2017年的深圳前海粵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長為集信息、交易、物流、金融、機器人於一體的全球農產品冷鏈供應鏈科技綜合平台。“前海管理局從產業合作、資本對接、政策扶持等多維度為公司出海提供支持。”前海粵十輪值董事長史偉琦介紹,今年上半年,公司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151%,已服務全球超5700萬噸冷鏈園區容量,數字化冷鏈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接下來,公司計劃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區域設立15個海外服務中心,通過“數字底座+智能裝備”模式,構建覆蓋全球農產品主產區的數字基礎設施網絡,助推中國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和國外優質農產品“引進來”。

  “我們將持續提升前海的香港味、國際范、濱海風、現代化和未來感,著力構筑國際服務圈,營造國際創新圈,打造國際生活圈,擴大國際朋友圈。”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前海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守睿表示,前海將持續優化外商投資服務,做強做優前海出海e站通,幫助企業更好開拓國際市場,完善構建以香港高校轉化平台為支撐的前海產業創新生態,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前海國際化建設水平,深化對外合作交流。

  經濟日報 記者 楊陽騰

(責編:劉森君、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