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光明:“科學明珠” 蓄勢未來

2025年08月27日17:06 | 來源:深圳光明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科學城,蓄勢未來!

一條4公裡長的“紅飄帶”

游龍一般穿行在青山翠谷

頭尾不見、蜿蜒舞動

踏上虹橋

似乎每一步都踏在飄動的紅絲帶上

登臨大頂嶺綠道

懸橋、探橋、浮橋各展身姿

腳下是翻涌的林海

遠處是城市的天際線

一陣清風,一片清涼

  與其他城市迥異,這裡沒有“鋼筋水泥叢林”的壓抑,而是城市在大自然環抱中的靜謐,抬眼望山,腳下有水,鳥鳴悅耳。山林離城市足夠近,城市跟自然足夠親。

  更與其他城區選擇的路徑不同,位於深圳西北邊緣的光明區,成立行政區短短七年,已成為深圳產業版圖上的重要一極。在昔日一片國營農場上,建起了一座融入生態綠肺的科學之城——“綠色硅谷”。

正是在這塊“留白之地”

光明區爆發出強勁的后發優勢

成為深圳乃至國家基礎研究的“科學明珠”

  承載著深圳特區發展躍遷的重要使命,光明區在科技研發領域展現出布局未來的氣魄這裡科技落子如弈: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三大科學設施陸續啟用。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鵬城雲腦Ⅲ加速建設,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深圳灣實驗室、光明實驗室、深圳醫學科學院、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蘭州大學深圳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相繼落地。這些科研院校在光明科學城的棋盤上交織密布,為光明的蓬勃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活力。

  01一塊“留白”上拔地而起的科學城

  2018年9月,光明區正式挂牌,成為深圳市最年輕的行政區。設區之初,它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戰略期待:“世界一流科學城”以及深圳的“第二增長極”。

  “光明農場”的名字曾承載著幾代人的奮斗記憶。1958年,廣東省決定設立光明國營農場。2007年,正式設立光明新區。2018年2月,國務院批復設立深圳市光明區,9月19日揭牌成立。光明區總面積15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120萬人。

  提到光明,土生土長的深圳人李曉腦海裡浮現的仍是早年農場中的“光明三寶”——乳鴿、玉米、牛初乳。李曉說,在本地人的印象中,這裡是“城市的邊緣”。地圖上的光明,位於深圳中部偏西,不臨海、不靠口岸,資源稟賦與福田、南山等傳統金融與科技重鎮有一定差距。

  然而,深圳卻給光明頗高的定位: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載區。

  有別於傳統產業新區以招商為導向、以產值為目標的發展路徑,光明的發展與創新息息相關。光明結合產業需求導向建設科技創新載體,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實現城區高質量發展。

  因此,走進光明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密集的廠房,而是一棟棟正在建設中的實驗樓。一些區域已經聚起了人氣,一些則仍在緊張施工。科學研究與生產制造同步展開,科研平台與工業廠房相得益彰,使得這裡的建設節奏與傳統產業新區相比與眾不同。

  7月,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中試轉化基地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該項目是光明科學城構建“基礎研究-中試驗証-產業應用”生態鏈的核心載體,將為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支撐。四棟高標准廠房,高度適配科學城多領域前沿科研工藝需求。建成后,該項目將與鵬城雲腦Ⅲ等大科學裝置形成深度聯動。

  作為光明科學城“產學研用”一體化核心載體,該項目坐落於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核心區,南接南方科技大學光明高等研究院,北望鐵坑水庫生態景觀,科研與生態和諧共生。半導體、新材料、智能傳感器和精密儀器制造等領域,在這裡將實現從技術驗証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轉化,為粵港澳大灣區硬科技創新主體提供中試生產空間與創新生態。

  鵬城雲腦Ⅲ是深圳市唯一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清單的大科學裝置。據悉,鵬城雲腦Ⅲ算力規模將達16000PFLOPS,成為國內單體規模最大、支撐萬億參數神經網絡模型研究的大科學裝置。16000PFLOPS的算力規模意味著什麼?在24小時內能訓練100億張圖像,相當於52萬台家用電腦的算力總和。項目建成后,將助力解決新一代網絡通信等國家戰略需求以及實現前沿創新及關鍵未知領域的深度探索。

  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已啟用。旨在將“新材料的研發周期減半、研發成本減半”,加速新材料的研發和工程化應用。未來,材料基因組裝置將聚焦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能源與環境、生物醫藥、仿生材料等產業領域對新材料的需求。

  自由電子激光大科學裝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新一代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為相關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研究提供世界領先的研究工具。

  特殊環境材料器件科學與應用研究裝置,主要包括空間環境模擬與研究系統、海洋環境模擬與研究系統、核反應堆環境模擬與研究系統等,通過打造特殊或極端環境下的材料、電子器件研究平台,對實現新材料和新型器件研制,商用衛星器件自主研制以及新能源領域、海洋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深圳在光明區主要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學三大主攻方向,布局了23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

  光明區政協副主席席衛忠在與《財經智庫》專家組座談時表示,與國內其他地區依靠中央財政不同,深圳的大科學裝置主要由市級財政支撐,除了鵬城雲腦Ⅲ有少量中央財政支持,其他大科學裝置皆由市級財政資金建設運營。包括去年獲批在光明建設的深圳理工大學在內的眾多在深大學,也主要依靠市級財政。這是深圳更長遠的眼光與定力。

  席衛忠說,當年深圳資源較少的時候,採取“拿來主義”組織資源以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后,原有的發展模式難以滿足深圳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深圳決定瞄准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投一批“大國重器”,光明科學城就是這個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

  光明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設施目前已經啟用。自由電子激光已經取得可研批復,場平工程加快推進。”相比傳統的大科學裝置,光明的這些平台更多是面向應用和具體方向設立的,一些從立項開始就有明確的轉化目標。

  從總體發展規劃及戰略布局看,深圳以長期主義堅持著對光明科學城的建設,一個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的建成投用,一座座大廈高樓的拔地而起,為光明發展進一步集聚動能,也持續吸引來海內外優秀人才加入。

深圳醫學科學院(效果圖)

  當年,顏寧辭去普林斯頓大學冠名講席教授后,回國創辦深圳醫學科學院,擔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相關的膜蛋白和鈉離子、鈣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和工作機理,以及“生命暗物質”。在她的帶領下,如今深圳灣實驗室已有100多位年輕的全職PI(科研項目或實驗室負責人)。顏寧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今后這樣的資深PI還會源源不斷地加入。”

  目前,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建成,深圳理工大學獲批設立並開始招生。年輕血液在此涌動——在光明科學城,15歲-59歲人口佔比超80%,科研院所人才超7400人,這些年輕的人才為科學城注入了創新勢能。

  02科研搭台、產業聚集

  科學大裝置落子,產業配套集群聚能。

  2019年8月,中央明確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於是,光明區承載國家戰略使命,高標准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加快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載區。

  “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光明區的產業路線圖明晰。目前已形成超高清視頻顯示、高性能材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高端醫療器械等500億級產業集群,集聚百億級企業9家、上市公司3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7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63家。

  2024年3月,深圳市“20+8”產業集群2.0版上線。光明區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圍繞光明科學城提出主攻方向,部署了“3+3+1”的產業集群發展體系:第一個“3”是加快發展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人工智能,被列為戰略重點產業集群﹔第二個“3”是做大做強超高清視頻顯示、高性能材料、智能傳感器,定位優勢引領類﹔“1”則是合成生物,被界定為未來產業集群。

  目前部分產業指標已釋放正向勢能。光明區政府的數據顯示,光明區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526.64億元,2024年達到1721.3億元,同比增長8.6%。2025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65.64億元,同比增長6.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

  合成生物見証了光明從無到有的產業發展進階,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為例,最早僅有少數科研人員,尚未設立獨立法人機構。2017年起步時僅有數名研究人員,2024年,團隊已擴展至60余位PI、逾千人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2023年,全國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業中,近40%落戶深圳,其中約八成集中在光明區。在這一發展路徑中,企業多從科研平台或項目孵化而來,部分繼續依托原有空間推進中試和技術驗証,部分則在周邊設立獨立的辦公或生產場地。

  再比如,光明區作為全國領先的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聚區,已形成從上游材料到下游終端的完整產業鏈,目前聚集了華星光電、歐菲光、三利譜科技、日東光學、艾杰旭、寶龍達、星源電子、瑞豐光電等一大批代表性企業。

  據了解,目前集群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大關的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匯聚426家產業鏈企業,其中上市企業10家,百億級企業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3家。產業龍頭華星光電的TV面板市場佔有率穩居全球第二,商顯重點產品出貨量全球第二。

  華星光電近日一項名為“顯示裝置的顯示驅動方法及裝置、顯示裝置”的專利發布。這項專利對於提升顯示效果、減少能耗等方面有重要突破。華星光電公共關系總監廖昌告訴《財經智庫》專家組,“華星光電成立至今,一共申請了65000多件專利,其中99%以上都是發明專利。我們與三星、索尼、聯想、小米等合作伙伴,一起成立聯合實驗室,攻克手機顯示屏、屏下攝像頭等技術。”

  廖昌說,從華星光電的角度來講,在光明區,鏈主企業和中小企業聯動明顯。比如2023年12月16日,華星光電牽頭聯合AGC日本旭硝子、三利譜光電、廣鋼氣體等14家企業發起成立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聯盟。從政府角度講,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通過鏈主企業帶動中小企業一起發展,華星光電會協助光明區政府部門考察引進哪些企業,這些企業的營收、債務如何,企業之間互相知根知底,緊密加強產業合作,促進產業進一步集聚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據了解,TCL華星配套產業園區在建項目總投資100億元,是目前全市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群體量最大的重大項目。該項目預計於2027年底竣工,建成后將全部圍繞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鏈布局。

  千億級的高性能材料產業集群同樣可圈可點。光明區擁有貝特瑞、星源材質、新星輕合+金等新材料產業規上工業企業439家。

  貝特瑞的石墨負極和硅基負極出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是連續15年的全球鋰電池負極材料銷售冠軍。集團制造中心總經理助理李東東說,當前貝特瑞4萬噸硅基負極材料擴建項目正加快推進設備進場,建成投產后將進一步夯實企業在高端負極材料市場的領先地位。

  而對於醫療器械產業,邁瑞醫療早年便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此,並帶動了周邊供應鏈的形成和擴張。據光明區科技創新局介紹,“在邁瑞的周邊區域,目前規上企業超過135家,零部件配套的企業產值過億的就有十幾家。”

  光明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發展的一些重要創新載體的布局,企業的招引落地,都是圍繞核心的龍頭企業形成上下游閉環,而且很多企業之所以來,也是看中了這一點。因為在供應鏈環節上,降本增效是非常突出和明顯的。”

  總體而言,光明的產業發展沿著大科學裝置延伸出多條發展路徑。席衛忠提出,深圳市在這裡布局了這麼多大裝置、大機構、大設施,對光明區來說,要用好這些資源多“打糧食”,這也是市裡在光明謀劃科學城的一個重要目的。“光明科學城不僅僅是為了科學突破,最終是為了支撐深圳未來產業的發展格局。”

  梳理光明區的產業可以判斷,深圳始終堅持市場經濟,堅持以服務企業為發展根基,45年來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如何繼續登上新的發展台階?如何擺脫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深圳下一個發展周期如何高質量布局?深圳在思考。因此,補齊要素,強化要素之間的賦能,科技與產業疊加聯動,才能將深圳整體產業布局向上拉高。確保下一發展周期,深圳依然保持強勁的競爭力和成長活力,光明區顯然是深圳謀篇布局的“試驗田”

  03不只是科學與產業,更是生活與藝術

  免費開放虹橋公園,市民每天可以在其間漫步,享受亞熱帶植物風光和城市綠肺的清新寧靜。光明農場大觀園則一片田園牧歌。金色花海、鮮美果蔬,市民們在這裡體味農耕文化的朴素之美。而“天空之境”等網紅打卡點更是吸引了各地的年輕人前來……光明區已構成獨有的“百裡青山、一河九水”的山水格局。光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可以稱之為“半城山水半城園”。深圳市的山海連城計劃就是要將這裡建設成“公園裡的光明”

  不僅有自然之美,這裡也是科學與藝術相融的淨土

  深圳科學技術館,流線型的銀色穹頂猶如“飛船”,不僅是建筑奇觀,更是光明科學城發展的圖騰。站在館內,目之所及,腦科學中心、光明生命科學園、深圳醫學科學院各種介紹在聲光電中展示,仿佛開始科學探秘之旅。

  “光明區是一個城市的新樣板,更關注以人為本和民眾的家園宗旨。”光明區文旅部門負責人介紹,“高校一下子上了那麼多,大的科學裝置上了那麼多,吸引來的年輕人更需要生活。這裡建設了博物館、公園、文化館、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等。”

  該負責人介紹,光明的文體場館數量近幾年快速增長。另外,光明文化藝術中心也是大咖雲集,濮存昕領銜主演的話劇《林則徐》,兩場都是爆滿。包括足球基地,也是全市最好的。今年2月的亞洲杯U20就在這裡進行。

  在這裡,光明藍鯨世界、萬達廣場、光明大仟裡等商業綜合體融合多元業態,引入了一批首店、旗艦店,商業氛圍也日益濃厚。隨著科研平台的搭建和企業陸續落地,城市生活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

  在光明雲谷片區,從實驗樓步行幾分鐘可到達新開的咖啡店。再往前,就能看到各色餐廳。這裡的一位工作人員張晨回憶:“這邊現在生活配套發展起來了,早三年的時候在飯點,不知道能吃什麼,連外賣都很難叫。”這曾是許多在光明工作的科研人員和企業員工的共同感受。一些實驗樓啟用之初,周邊道路尚未打通,公交站點尚未設立。科研和工作之外,生活的空間一度稀缺。如今的光明區正逐步擺脫“科研孤島”的印象。

image.png

  2024年光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8%,增速全市第一。消費活力的釋放與生活配套的快速補足密不可分。配套的“毛細血管”也在持續打通。2024年,光明區新增非機動車道100公裡,慢行系統逐步成網﹔6號線支線二期全線貫通,13號線支線二期(北延)基本完成土建工程,軌道交通的覆蓋能力不斷提升。光明城站高鐵通達性進一步增強,往返香港列車增至14趟,實現早晚高峰通勤時段過港列車全覆蓋。“有時候周末直接從光明去香港玩兩天再回來。”張晨說。

  與此同時,光明區工作人員“白天做研究,晚上擠地鐵回城”的狀況正在改變。2024年,光明區新建和籌集保障性住房5204套,新增供應保障性住房9680套﹔全年新供應商品房95.6萬平方米,進一步豐富了居住選擇。城中村天然氣改造工程覆蓋居民超過40萬人,居住安全性明顯提升。

  在醫療和教育方面,光明區持續加大投入,配套資源不斷完善2024年新增中小學學位近1.2萬個,光明區貝賽思外國語學校、深圳實驗光明科林學校等優質項目相繼投用。光明區現有公辦中小學51所、幼兒園86所以及教育集團22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國家級試點區6個。醫療方面,中山七院(二期)主體結構封頂,區人民醫院新院區加快推進,全區床位總數增至4949張。現有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區人民醫院3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全區社康機構達66家,是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光明的生活便利性“仍在打基礎階段”,未來有無限的憧憬與可能

可以想象,未來的光明科學城

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茁壯生長

更多創新企業加速集聚

生活更加宜居

將吸引更多前來創業的年輕人

在此安家生活

一片生機鮮活之地將拔地而起

  內容來源:《財經》雜志 王延春 張燕冬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