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唯一!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晉升全國“三甲”

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深圳9月1日電 (劉森君)近日,海關總署發布2024年度全國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排名結果,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下稱“前海綜保區”)以全國A類第三名的成績首次躋身三甲,從2023年的第19位跨越式提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進入全國前三的綜合保稅區,刷新區域紀錄。
全國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是反映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年度“大考”。
2024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總值達3752.5億元,同比增長 49.9%,這一增速遠超全國綜保區平均水平,進出口規模位列全國第四、廣東省第一,佔深圳全市三個綜保區進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二,成為深圳外貿增長的核心引擎之一。
目前前海綜保區內已集聚進出口百億級企業9家,其中越海全球成功躍升為千億級深圳市外貿領頭羊,嘉裡大通、馬士基供應鏈等10余家企業更實現營收翻倍增長,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發展格局逐步成型。
即便面對今年以來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前海綜保區仍展現出強勁的抗風險能力與發展韌性。1—7月,其進出口規模達2215億元,同比增長19.1%,創同期歷史新高。
在通關便利化改革與業態創新的雙重驅動下,前海綜保區已逐步實現“通關最快、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營商環境目標,為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掃清障礙。
“保稅+”新業態的培育更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前海管理局會同深圳海關,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順利將大疆玩具無人機、西門子核磁共振成像裝置零件等企業亟須開展維修業務的商品納入第三批綜合保稅區維修產品目錄,為企業破解“維修難、成本高”的瓶頸。
“依托前海的保稅維修政策,我們將全球售后點‘搬’到區內,不僅降低了30%的全球服務成本,還能更快響應客戶需求,為中國高端醫療設備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制度創新樣本。”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關務經理付光明介紹。
保稅租賃領域也結出碩果。7月28日,深圳首架民航發動機保稅融資租賃業務在前海綜保區順利清關,並交付承租企業順豐航空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前海綜保區累計開展保稅租賃業務涉及飛機11架、船舶2艘、飛機發動機1架,貨值近40億元,成為區域外貿新的增長點。
此外,前海還於8月23日舉辦廣東省首次藝術品保稅拍賣,創新採用“境外保稅+境內藝術”同台競拍模式,通過拍賣流程與檢索環節的無縫銜接,為文化保稅業態的發展路徑提供了鮮活樣本。
保稅研發、保稅維修、保稅展示、保稅租賃……“保稅+”模式在前海綜保區“多點開花”,不斷優化與升級,成為撬動貿易新業態的杠杆。
前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密切聯動海關、稅務、金融等監管部門及機構,持續做好企業服務保障工作,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全力推動前海綜保區在全國綜保區格局中持續爭先進位,助力深圳外貿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型經濟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