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贊深圳福田垃圾分類:小箱體藏大智慧

《人民日報》(2025年09月22日 第 19 版)
廣東深圳推動垃圾智能分類
小箱體藏著大智慧
本報記者 呂紹剛
在廣東深圳市福田區園嶺街道長城二花園,一大早,居民戴小寧拎著一袋廚余垃圾來到智能回收箱前,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箱門自動開啟。投放、識別、稱重、積分,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
“有了智能回收箱,廚余垃圾可以24小時投放,做完飯后隨手帶下來,攢攢積分能兌換一些垃圾袋、紙巾等日用品,很方便。”戴小寧說。
垃圾分類作為居民生活中的“關鍵小事”,不是設置幾個分類垃圾桶那麼簡單,而是投放、收運、處理的全流程閉環。如何分出更多的廚余垃圾是重點和難點。
“我們在園嶺街道試點引入垃圾智能分類投放站,‘一戶一碼’,由AI判斷廚余垃圾純度,給出用戶積分,使廚余垃圾分出率大幅提高。”福田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垃圾分類部部長程威介紹,紙類、金屬等可回收物以0.6元每公斤的價格實時核算,提升居民參與度。
目前,福田區已設置廚余垃圾智能回收箱601個,覆蓋56.47%的住宅區,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683個,覆蓋61.33%的住宅區。
垃圾桶滿了、有人亂丟垃圾或不按分類投放,該怎麼辦?智能預警系統聯通物業與回收企業,通過物聯感知手段,實時監控投放點運行狀態。同時,每個點位配置360度無死角監控,對居民違規亂投亂放行為進行人臉識別,實現投放的追根溯源。
“箱滿后40分鐘內,企業就會來清運,我們也會及時清理箱外的垃圾,保持環境整潔。”長城二花園物業管理處秩序主管劉二光說。
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成為項目推行的關鍵。2024年,福田區相關部門在試點小區開展宣傳,手把手教居民們如何注冊使用,真正做到“家喻戶曉”。如今,福田區已實現每日分出廚余垃圾近700噸,年處理量超25萬噸,家庭廚余垃圾收運量同比增長40.17%,居民分類投放准確率從60%提升至90%,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共計支付獎勵金額超127萬元。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各區針對垃圾分類進行督導、宣傳,產生了一定的財政負擔,而商業性垃圾回收企業進入小區設點,則需要向物業繳納“進場費”。
如何讓企業主動參與進來、讓社會共同發力推動垃圾分類回收?深圳打造“深i回收”平台,將可回收物與低值回收物捆綁,要求企業同步回收,同時統一智能回收箱的外觀樣式,實現“去商業化”。企業隻需要繳納電費,就能在小區布設智能回收箱,有效降低了成本。此外,智能回收箱無須政府再安排督導員值守,降費提效,一舉兩得。
“目前,深圳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8.5%,可回收物參與率達96.5%。”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梁治宇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