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港穗創新集群為何“全球奪冠”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5年09月29日09:0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9月1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在百強創新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首次躍居全球第一。數據顯示,過去5年,“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每百萬居民擁有2292項PCT(《專利合作條約》的英文縮寫)申請、3775篇科技論文,達成了135筆風險投資交易。

“單打能手”聯手,拿下“團體冠軍”,高效協同、全鏈條貫通的創新生態,就是深港穗的核心競爭力。

創冷科技綠色降溫解決方案受關注。人民網 劉森君攝

從沙漠銀蟻身上汲取靈感,頂尖期刊《科學》上的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深圳市創冷科技有限公司基於無電制冷技術,推出涂料、卷材、紡織品等綠色降溫解決方案,累計應用超過40萬平方米。

孵化在香港,總部在深圳前海,工廠在廣州南沙——“這是我們基於各地優勢作出的理性選擇。”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朱毅豪說。團隊核心技術誕生自香港城市大學,2022年在資本牽引下來到深圳,3年時間,已獲多家投資機構青睞。

“香港研發—深圳轉化—灣區制造—全球市場”,這樣一條科創路徑已被越來越多科創企業走通、走順、走寬。

香港強於基礎科研與國際資源,深圳擅長技術轉化與先進制造,廣州發揮樞紐功能與人才孵化優勢。三地功能互補、協同發力。

《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排名躍升至第4位,位居亞洲之冠。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5所大學位列全球百強。

大灣區,已成為全球人才實現夢想的“黃金舞台”。

“95后”青年方聞績對此深有體會。他在深圳鵬城實驗室完成芯片設計實習,赴港科大(廣州)讀碩,如今又在香港繼續博士深造。“希望在國際平台發表更多成果,也把實驗室的方法帶進產業,真正助力芯片行業發展。”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人員正在進行深海大地電磁觀測作業。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供圖

創新不僅在於市場轉化,更在於原始突破。

從廣州啟航的中國巨輪“夢想”號,具備海域11000米的鑽探能力,成為支撐國家深遠海科考的“國之重器”。

作為“夢想”號建設運營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耕海洋科技,研制的國內首套海洋溫差能發電裝置,已在南海完成海試,實現相關領域“零的突破”。

該局正高級工程師寧波表示:“我們將持續深耕海洋基礎科學研究,堅持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定位,充分發揮國家隊體系優勢,持續輸出公共產品。”

大灣區的科研底蘊,支撐著這樣的雄心。當前,廣東正大力推動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光明、鬆山湖、南沙等科學城為主陣地,打造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已建成鵬城、廣州2家國家實驗室以及10多家省實驗室或分中心,本科及以上高校累計達到24所。

廣深港高鐵穿城而過。夏立文攝

廣深港高鐵飛馳如梭,48分鐘即可連接廣州南站與香港西九龍。

兩個站點間,深圳光明科學城與東莞鬆山湖科學城珠聯璧合,大科學裝置密集落子,彼此支撐。幾十公裡外,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科匯通”試點破冰外資科研賬戶難題,經驗已推廣至全國16城。

人暢其行,錢暢其流,物暢其通。粵港澳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創新,在高頻互動中碰撞出火花。

深圳光明科學城生命科學園。深圳市光明區委宣傳部供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WIPO首次引入“風險資本交易量”指標,使得深港穗創新集群超越“東京—橫濱”集群,躍居榜首。這意味著,全球創新競爭不僅比拼技術產出,更看重市場轉化與價值實現。

深圳創新提出“大膽資本”,引領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廣州私募基金管理人達779家,躋身全國風投創投第一梯隊﹔香港港投公司以1元帶動5元市場長期資金跟投,激活風投生態。

“我們堅持做耐心資本,做價值投資,以12年的基金期限,長期持續地支持科技創新。”前海萬匯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光耀表示。其設立的晶浩二期基金,已助推康方生物、來凱醫藥等企業實現突破。

香港數碼港舉辦領航企業高峰論壇。人民網 吳宇揚揚攝

9月初,香港數碼港“領航企業高峰論壇”人頭攢動,聞歌國際帶來與中國醫學院合作的中醫智能化產品,吸引了不少國內國際客戶體驗嘗試。

“香港是走向世界很好的窗口。”該公司副總裁史維堯說。落地香港兩年,史維堯感受到特區對內地企業扎實的幫扶:從政策對接、資金支持,到人才引進和場地提供,“真正讓我們安心落地、迅速成長”。

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日益形成,深港穗創新集群的格局隨之打開,視野從灣區投向全國,創新輻射力不斷增強。

正如香港數碼港行政總裁鄭鬆岩所言:“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對接國際,海外企業通過香港進入內地。內地有強大生產基地,香港有國際化金融人才,強強聯合、深度交融,將產生巨大效果。”

深港穗創新集群的崛起,不僅是一個區域的果實,更是中國創新體系深化融合、面向全球競爭的重要信號。它印証了“一國兩制”的制度韌性,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生命力。從這裡出發,中國創新正更深地融入世界,更自信地走向未來。

 

撰文:呂紹剛、王星、劉森君、嚴小晶、吳宇揚揚、王雅蝶,實習生趙怡華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