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獼猴率先“打卡”深圳羅湖新廊橋

2025年10月09日08:44 | 來源:深圳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猴哥”率先來打卡

鯤鵬徑二號橋已於9月底合龍。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獼猴率先“打卡”羅湖新廊橋。 受訪單位供圖

  近日,深圳羅湖剛剛合龍的生態廊橋三號橋(鯤鵬徑三號橋,連接紅崗公園東、西馬嶺)迎來一位特別的“客人”:一隻毛茸茸的猴子時而蹦跳嬉戲、時而駐足張望,仿佛在仔細“驗收”這條為它和伙伴們量身定做的“空中綠廊”。經生態專家視頻辨認,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

  獼猴的率先“打卡”,迅速在社交平台引發熱議。網友紛紛點贊留言:“在一線城市的中心地帶,能打造出這樣美麗的生態廊橋,太暖心了!”“猴哥也有屬於自己的專屬天橋啦!”

  或許這位可愛的“猴哥”並不知曉,它腳下這座廊橋,正是深圳為野生動物架起的一條重要的安全“生命通道”。在公眾的普遍認知裡,橋梁為人類通行而建。但在深圳市區車水馬龍的道路上,這座廊橋不僅方便市民通行,更為野生動物的“通勤”細心考量。

  “以往,由於玉平大道、寶崗立交等復雜城市道路系統切割,野生動物若想在銀湖山與圍嶺山之間遷移,必須冒險穿越長達三四公裡的城市馬路。那場景,堪稱生死考驗。”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如今,新建的兩座超200米長廊橋化身“空中綠帶”,串聯銀湖山郊野公園至紅崗公園東馬嶺,形成“小跳島+長廊橋”的結構生態廊道,讓獼猴、豹貓等野生動物告別了險象環生的“馬路穿越”。

  什麼叫“小跳島”?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正高級工程師、省工程中心副主任林石獅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解釋, 可以把紅崗公園看成夾在銀湖山、圍嶺山之間的一塊關鍵“踏腳石”。野生動物不用再一口氣跑完馬拉鬆般的危險路程,隻需要先“跳”到紅崗公園這個安全中轉站,歇歇腳,再“跳”到另一片山林,即可安全到達目的地。

  “不同動物種群都能流動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林石獅表示,深圳一直在城市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生態廊道的構建,就像是為城市發展或環境變遷造成的棲息地破碎化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為生物交流創造寶貴的機會,維持了物種的活力以及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這座廊橋也是深圳“山海連城”計劃與鯤鵬徑遠足徑系統的一顆關鍵“落子”。2023年建成的鯤鵬徑一號橋,“縫合”了梅林山與銀湖山的生態斷點,打造國內首座兼顧人行步道和獨立生態廊道的廊橋。

  如今,連接紅崗公園和銀湖山郊野公園的鯤鵬徑二號橋也於9月底合龍,廊橋項目預計年內整體向市民開放,屆時將實現銀湖山至紅崗公園東西馬嶺的貫通,為城市再添一條流動的生態綠脈。

  林石獅建議,未來深圳應構建標准化、智慧化、可視化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以及可持續的調查與評估機制,及時發現生態廊道周邊生態環境變化,為生態廊道的科學管理與持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深圳晚報 記者 吳潔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