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看深圳丨越南周紅芝:“深”入體驗中國經濟特區的魅力

周紅芝在南頭古城參觀。人民網 周錦佳攝
高樓大廈林立,科創企業激情迸發,當地美食香氣扑鼻,文化歷史景點別具魅力……這正是參加“中外記者看深圳”調研歸來后,我對深圳的直觀感受。
佇立在南海之濱,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正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持續“閃閃發光”,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互動中釋放活力。
站在前海石公園,能看到高樓大廈林立。周紅芝攝
前海,這片面積並不寬廣的濱海區域,正是深圳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戰略平台,也是這次行程的第一站。
在前海石公園裡的海邊棧道,我們可遠眺灣區全景,巨型摩天輪與跨海大橋交相輝映,歷史、自然、生活在此交匯相融。
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我們近距離體驗了前沿科技成果,如搬運機器人、象棋機器人、智能座椅等,以及港味滿滿的餐飲空間,這些讓我真切感受到前海在吸引全球優秀人才方面的不懈努力。
為進一步促進雙向互動,前海還設立了“出海e站通”一站式服務平台,提供70余項全流程出海配套服務,助力內地企業融入全球市場。
在這些務實舉措的支持下,不少“香港研發,深圳轉化”的企業已在國際市場取得好成績,如創冷科技近20%的業務落地中東市場,小黃鴨德盈控股國際有限公司將市場拓展至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越南已成為其主要市場之一。
作為推動中國企業進入香港和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同時幫助香港及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前海正以務實舉措為中國的對外開放進程注入新的活力。
光明區是中外記者團此行的第二站。我們參觀了光明區城市規劃展覽館,通過飛行影院和裸眼3D,深入了解當地的規劃現狀。展館還以“互動式”的展覽模式向觀眾展示了光明在多個領域的發展成就,讓探索之旅充滿趣味與新意。
深圳科學技術館也是此次行程的一大亮點:科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夠親自參與的生動體驗,讓我既能收獲新知識,又能盡享樂趣。
除了大力推動經濟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光明區還十分注重綠色生態環境的打造,精心營造宜居宜業的城市景觀,使現代化建設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9月17日晚上,我們走進了一家“網紅餐廳”——沙頭四季大排檔。我們在店裡享受了一頓豐盛的粵菜宴。於我而言,粵菜的獨特魅力在於清淡、不繁復卻回味無窮,正如廣東人的性格——外表質朴卻熱情好客。
更讓我感慨的是,粵菜的烹飪方式與家鄉越南的飲食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此次旅程中的每一頓飯都進一步加深了我對越中文化緊密交融的理解與體會。
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南山區和寶安區。這些區域讓人深切體會到,深圳不僅是一座科創之都,其文化、歷史與生態同樣值得關注。
不得不提的是南頭古城,這座歷史遺跡見証了深圳跨越多個時代的滄桑與變遷。
此次行程中,我們到訪過眾多科技企業與場館,體驗過科技在醫療、物流等多個領域的前沿應用,而此時走進南頭古城卻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為本次行程注入一股別樣的清風。
同時,一座以垃圾處理發電為核心並設立公共藝術館、科學體驗館和頂樓咖啡廳的生態園、一條兼具歷史印記與青春活力的“翻身路”、一個帶來令人目不轉睛的精彩魔術演出的奇幻小鎮,共同勾勒出深圳改革開放45年的全方位發展圖景,使我對這座城市的崛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5周年,深圳從一個改革開放前的小漁村成長為中國四大城市之一,其背后凝聚著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面的不懈努力。
我期待深圳與越南能夠展開更多合作,尤其是在科技創新領域,也希望越中兩國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攜手並肩,成為彼此最“給力”的伙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