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看深圳丨韓國河貞美:在深圳尋找未來答案

河貞美在前海調研。人民網 王晶攝
這次“中外記者看深圳”調研活動,我探訪了深圳多個區域與場館,深刻感受到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不同的區域雖各有特色,卻共同描繪出深圳探索未來城市的生動畫卷。在這座城市,每一個區域、每一個社區、每一座展館都彰顯著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以及城市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其中給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前海合作區與光明區。
在前海合作區,技術並非冷冰冰的實驗,而是真實融入市民生活的存在。在深港青年夢工場,年輕創業者將機器人、智能家具等創新產品帶入現實。
尤其讓我驚嘆的是創冷科技研發的無電降溫材料——無需能源即可降低溫度,既環保又節能,為可持續城市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站在高處俯瞰前海,中軸線、港口、跨海通道一覽無余,現代都市的恢宏氣勢盡收眼底,我深刻理解了“要出海到前海”這句話的意義,也感受到科技創新對城市活力和居民生活的實際影響。
如果說前海體現了科技的應用,光明區則通過教育、生態與文化描繪未來城市的圖景。
在光明城市規劃展覽館,孩子們通過AR以及AI互動的方式,直觀理解城市建設,體驗如何規劃街區、公共設施。
在深圳科學技術館,市民們可以體驗AI太極拳、機器人足球、宇宙探險等寓教於樂的互動項目,老人們也積極學習腦科學的科普知識。這裡不只是傳統科普場館,更是一座融合教育、娛樂與人文關懷的“科學樂園”。
光明區的245座公園,讓“推窗見綠、出門見園”成為現實,城市建設與自然保護相得益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景象。
同時,深圳的其他區域也各有亮點。
寶安區的“翻身路”街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翻身路”這一名稱的韓語翻譯“전환점의길”(在韓語中意為“新的起點”)非常有趣,它不僅是便民的舉措,更是文化傳播的紐帶。這種表達讓積極向上的“翻身精神”跨越國界,彰顯了深圳的開放與包容。
此外,南山區的南頭古城,體現了深圳獨特的文化魅力,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不僅有高科技創新,也有深厚的人文底蘊﹔福田區的商業街區,如華強北步行街,也讓我直觀感受到深圳的都市節奏與生活便利。
回顧這趟旅程,我看到的不僅是高樓林立的繁華景象,更是一種以科技改善民生、以生態守護未來、以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
深圳正通過自身實踐回答“未來城市如何構建”的問題。無論是科技深入日常生活的前海,兼具教育與生態的光明,還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南頭古城,每一處都讓我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勇於探索、不斷突破的精神。
這些經歷不僅讓我更加理解深圳,也讓我對這座城市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