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北上求賢走進清華北大

“百萬英才匯南粵”,教育科技人才大融通

劉森君
2025年10月18日20:0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北京大學招聘專場人頭攢動。人民網 劉森君攝

10月18日,“百萬英才匯南粵”——深圳“AI匯英才”校園招聘會從清華園移師未名湖畔,在北京大學接力舉辦。

這是一場跨越南北的“攬才行動”。經濟大省廣東、AI先鋒城市深圳,與中國頂尖學府握手。目標清晰:邀青年才俊南下,赴深圳圓夢。

人才引領發展,創新決勝未來。深圳新一輪綜合改革試點於今年6月啟動,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擺在任務首位。

當前,深圳正全力打通束縛三者循環的堵點。讓教育更好地滋養創新,讓科技更強地賦能人才,讓人才更快地驅動發展,彼此支撐、相互賦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強勁態勢。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受訪單位供圖

科教改革“破壁”

深圳北上引智,是一次老友重逢。

特區初立,清華大學就曾參與援建深圳大學。1996年,雙方共創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在全國率先探索新型科研機構之路。該院平均每年孵化企業超百家,年均誕生一家IPO。

新型科研機構,“新”在機制:用人機制靈活、投資主體多元、運行機制市場化……大學、科研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四不像”,卻實則是靈活的“輕騎兵”,卸下行政包袱,馳騁於科技疆場。

自由多了,包袱少了,創新自然快了。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全力投入創新。”深圳醫學科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這所新型研究機構,科研人員獲得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使用權,科研自由度和靈活度不斷提升。

面對高校資源短板,深圳不走老路,加快構建與產業同頻的新型大學體系。

過去10年,深圳“平均一年新增一所”,高效布局高等教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如今已有17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達17.6萬人。

它們不是傳統名校的簡單復制,而與城市產業生態深度嵌合。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聚焦醫學、藥理學等,與光明科學城生命科學產業布局同頻共振。深圳技術大學則從誕生起,就對准深圳產業藍圖,學科回應產線,教室連接車間。

此外,深圳還建成了鵬城實驗室、1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廣東省實驗室等,全市各類創新載體超4000家。共性平台建設、企業出題、科研界答題,大幅度降低了0到1的創新成本,產業長遠發展更有后勁。

創新鏈條“閉環”

沿著留仙大道前行,一條“創新中軸”徐徐展開:深圳大學城、留仙洞總部基地、南山智園等創新節點串聯。這裡,是崛起的“機器人谷”,也是觀察深圳創新生態的絕佳窗口。

地理集聚催生功能融合。高校提供源頭活水,研究院擔當轉換樞紐,企業成為應用主場。知識、技術、人才在此高頻流動,循環賦能。一個高效協同的“15分鐘創新圈”悄然成形。

企業是敏銳的“出題人”,身處市場前沿,最懂痛點所在。科研機構是專業的“答題人”,聚焦核心技術,全力攻堅克難。市場則是最終的“閱卷人”。成果優劣,市場說了算。

“激光雷達第一股”速騰聚創,正是這個“創新圈”裡結出的碩果。該公司由哈工大(深圳)孵化而出,總部就設在母校對面。這種毗鄰而居,不僅是地理的親近,更是創新血脈的相連。

哈工大(深圳)也與企業合作共建了60多個校企聯合實驗室,協同攻關。高校智慧與企業需求,在實驗室裡相遇,在生產線上結果。

在深圳,創業者常常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鏈接科研資源的同時緊貼市場需求。“白大褂”和“黑西裝”自由切換,穿梭於學界與業界。

2024年,深圳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5家,境內外上市公司579家。這份名單上,既有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世界級領軍企業,更有鋪天蓋地、活力四射的科技新銳。

以企業為主體匯聚強勁創新動能。2024年,深圳實現研發投入總量、強度居全國城市“雙第二”,企業研發投入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人才活力“開源”

所有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全球頂尖人才正加速匯聚深圳。2024年,有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7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達46.1萬人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

在深圳理工大學,學生每周4天上課,1天“泡”在實驗室裡。4年本科生涯,近五分之一時間浸潤於科研實踐。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讓創新思維在動手實踐中萌芽,讓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現場中錘煉。

校企共建實驗室,遍地開花。院士、學者走進中小學,擔任科學副校長。全市科普場館,大規模、常態化敞開。科學精神的種子,早早播撒。

教育是根基,引才是活水。深圳精准出擊,“鵬城i業”計劃與全國102所重點高校深度合作,數萬優質崗位直達校園官方渠道。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累計700余場招聘會,織成立體網絡,常態化高水平引才。

僅有人才培養與引進還不夠。夢想,需要第一推動力。

鯤鵬青年創新創業項目每年投入超1億元,資助1000個以上創新項目、100個以上創業項目,瞄准夢想的萌芽時刻,遞上關鍵的“第一桶金”。

以平台聚才、以事業勵才、以環境留才。深圳一體推進,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目標明確:將整座城市的創新活力,系統導向國家最前沿的戰略領域。

據悉,深圳已連續4年位居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單前三位,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

越來越多的科學追夢人、創業合伙人,從四面八方奔赴而來。

(責編:李語、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