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圳灣文化廣場藏著獨一無二的建造密碼

2025年10月21日08:48 | 來源:深圳特區報
小字號

原標題:9個“石頭”藏著獨一無二的建造密碼

深圳灣文化廣場以一組“原石”般的建筑群柔和地融入城市畫卷。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備受關注的深圳灣文化廣場再傳新進展。記者從中建科工獲悉,作為深圳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這座全新的灣區文化地標將於11月揭開神秘面紗,屆時部分展廳將向市民開放。10月20日,記者現場打卡,探尋這個獨一無二的“原石”建筑群建造密碼。

  向公眾征集專屬“小名”

  站在廣場南北館之間草坡向前看去,一塊巨大的耳機形狀白色“石頭”矗立眼前,與背后的深圳灣“春筍”地標交相輝映。藍天下兩個高低錯落、造型反差強烈的地標建筑同框,畫面驚艷!

  這是一座充滿未來想象的文化地標。在深圳后海城市與海灣相遇的地方,深圳灣文化廣場以一組“原石”般的建筑群柔和地融入城市畫卷。其設計靈感來源於歷經漫長時光雕琢的海邊原石,9個石頭形狀的建筑錯落分布,營造一種遠古的未來感場景。

  據悉,深圳灣文化廣場致力於建成全球設計文化交流互鑒的樞紐橋梁、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前沿展場、公眾設計學習的可生長平台,打造一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設計文化綜合體。項目設有常設展區、主題展區、國際展區三大展區,共由攝雲石、倚虹石、珍珠石、銜海石、懸雲石、望雲石、靜水石、浮水石、流紋石等9個石頭形狀建筑組成。

  “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目前主體結構、粗裝修已完成,機電、幕牆、精裝修(不含展廳)、園林景觀基本完成,展陳施工已全面展開。”中建科工深圳灣文化廣場項目黨支部副書記趙剛軍介紹說,現在場館外圍及草坡屋面已對外開放,預計下月部分展廳將對外開放。

  記者了解到,深圳灣文化廣場新穎別致的造型設計引起了廣泛關注。項目運營方正面向公眾征集“原石”建筑專屬“小名”,有市民提議叫“春石”,和旁邊的“春筍”“春繭”相呼應。

  為曲面結構工程提供實踐樣本

  9個石頭形狀建筑,大小不一,造型各異,又極不規則,給建筑施工帶來不小挑戰。

  位於廣場北側的攝雲石是石頭群建筑中最高的一座,高達52.3米。記者來到攝雲石四層空間,看見工人們正在進行精裝修收尾施工。該展廳空間高度達27米,頂部有一個天窗,通過天窗,人們在展廳可以捕捉到從天空飄過的雲彩。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建筑的美學形狀,該項目創新採用大體量清水混凝土曲面殼體結構,這種形式不僅在視覺上呈現出強烈的雕塑感,也在結構邏輯上實現了高效與節能的平衡。

  “這個超高展廳為異形曲面雙層薄殼結構,單層最大自由曲面連續無縫殼體剪力牆長達156米,且內殼為一級清水混凝土,需要整體澆筑成型,施工難度極大。”趙剛軍介紹說,展廳牆面清水混凝土澆筑施工全部達到裝飾的級別,但其結構整體為相互交錯且無明確邊界的瑪雅無規則曲面造型,施工難度國內罕見。

  據悉,由於項目空間多為外露的曲面造型,對施工技術和精度要求極高。建設團隊採用數字化建造技術等措施,確保施工速度與施工質量均得以保障。這一設計與建造方式,也進一步豐富了自由曲面結構工程的優秀樣本庫。

  35萬條石材來自同一礦山

  深圳灣文化廣場項目不僅集成了最前沿的建筑設計和建造技術,還應用了一大批新型建筑材料,僅幕牆施工就包含了多種幕牆體系,分別是石材幕牆、玻璃幕牆、金屬幕牆、UHPC幕牆、採光頂等,面積約3.26萬平方米,被業內稱為大型幕牆系統博物館。

  遠遠望去,“原石”建筑就像是一塊光滑圓潤的石頭。而走近一看,記者發現其外牆主體均由一條條石材拼裝而成。

  “項目石材幕牆面積約1.8萬平方米,由約35萬條不同規格的曲面花崗岩石材條錯峰拼裝組成,屬於國內首創,是幕牆施工一個最大的難點。”趙剛軍介紹說,為了確保石材色調統一,全部石材均來自一個礦山。

  記者現場了解到,為保証幕牆安全,避免石材條碎裂脫落,石材幕牆施工還採用了特別的加固工藝。

  再過幾天,深圳灣文化廣場部分展廳將與市民見面。在這裡,文化地標不是“有門檻”的宏大建筑,而是一個可親近體驗、學習交流、步入探索的文化綜合體。人們穿行其間,在自然、建筑與城市的交融中,打開對設計之都的想象。

深圳特區報記者 竇延文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