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沈員:從一個人到一個團,在深圳舞出更多可能

著名青年舞蹈家、深圳當代舞團創始人胡沈員接受本報專訪。
從《舞蹈風暴》的舞台上一舉奪冠,到如今身兼舞者、編導、深圳當代舞團創始人等多重身份,胡沈員的藝術軌跡始終與突破和探索相伴。2020年,他帶著對舞蹈的熱愛與希冀扎根深圳,5年來,他不僅組建起一支精干而多能的藝術團隊,更在這片土地上創作出舞劇《敦煌歸來》等多部作品。在完成了今年11城21場全國巡演之后,這部深圳原創精品舞劇《敦煌歸來》於10月22日、23日回到它的誕生之地——深圳光明,作為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重點原創舞劇回饋深圳舞迷。日前,胡沈員在自己位於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的工作室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記者專訪,暢談身份轉型、作品創作與舞團發展的故事,也分享了他與深圳這座城市的雙向奔赴。
深圳為藝術提供有形與無形空間
採訪當天,正值《敦煌歸來》深圳演前最繁忙的舞台合成階段。臨近午休,胡沈員在約定的時間出現在我們面前。“現在和單做舞者時完全不一樣了,以前隻需要專注跳舞,現在跳完舞還有一大堆事要決策,時間被填得滿滿當當。”他說。談及身份疊加帶來的改變,胡沈員坦言忙碌卻充實,“但這些陌生領域也藏著機遇,比如管理、制作、溝通,只要願意學,就能對這個行業有更寬的認知。被‘逼’到這一步,就不得不做好,這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2019年,胡沈員在知名舞蹈綜藝《舞蹈風暴》中一舉奪冠,令他收獲了超乎以往的關注度,影響力開始“破圈”。一年后,胡沈員並未選擇名利之路,而是來到深圳發展。彼時的他或許未曾想到,5年后會在這裡擁有一支由他引領的當代舞團。
2023年,胡沈員將工作室落在深圳光明,創建深圳當代舞團。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深圳獨特的文化生態。“光明願意把場館空間與年輕藝術家合作,讓空間成為創作和生產的場域,這是深圳很不一樣的地方。”相比更加飽和的業態,深圳為藝術提供的有形與無形的空間,更令胡沈員感到“開墾”的興奮。“正因為沒有既定模式,我們才能從0開始探索、創造,雖然挑戰多,但成長速度也更快。”
如今回頭看,深圳給予的支撐讓他感到踏實。“文化藝術基金的資金扶持、場館提供的場地支持,這兩重保障就像港灣,讓我們能安心做藝術創作。”胡沈員感慨,正是這份后盾,讓他和團隊得以在藝術探索的路上少了許多后顧之憂,“從一個人落地,到有團隊、有作品,深圳見証了我們的每一步成長。”胡沈員說。
舞台作品帶給觀眾不一樣視角
此次,胡沈員攜舞劇《敦煌歸來》歸來。他說:“這部作品從首演至今,可以說百分百迭代了。我們在巡演中一直在優化更新,音樂結構、敘事邏輯、舞美燈光、舞段編排全方面調整。” 胡沈員解釋,這樣的打磨既源於觀眾反饋,也來自創作思路的深化,“我們會採集觀眾數據、網絡上的粉絲聲音,發現他們難以理解的地方,也希望將相對陌生的歷史故事,轉化為當代觀眾能接受的表達——比如,前期的‘敦煌’可能會更偏抽象,現在我們會將抽象與寫意做結合。”
在《敦煌歸來》的創作中,胡沈員提出“無敦煌但處處是敦煌” 的理念,用極簡舞美重構壁畫,以舞蹈講述歸唐故事。“很多觀眾期待看到飛天、敦煌色彩,但我們聚焦的是公元 851 年,高進達帶領信使團將敦煌消息帶回唐朝的歷史,核心是‘歸來’與‘統一’。”創作過程中,“孤寂感”成了他在採風與創作中最深刻的體悟,“大漠戈壁的遼闊與無助,讓這種孤寂貫穿作品,也讓‘歸唐’的信念更有力量。”胡沈員並不追求“就事論事”的敘事,“舞台是虛化和寫意的,哪怕觀眾不是很了解這一段歷史,也能從中看到自己心中的故事,哪怕是錯位的、偏差的,或者是主觀的,舞台作品的魅力就在於能夠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角。”
以舞為筆,編織熱愛與信念的可能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由胡沈員創立並擔任藝術總監的深圳當代舞團如今已成立2年,是一家專注於現當代舞蹈探索的民營藝術團體。“國有平台+民營機制”的模式,為舞團的作品創作和人才培養帶來了獨特優勢。“民營機制讓我們在選題和作品創作中保有很高的自由度﹔國有平台則能提供演出場次和宣傳支持,還有專項文化資金可申請。” 胡沈員認為,這種全新嘗試,“給了藝術創作者更大空間。”
如今的深圳當代舞團,有12名全職演員,加上行政宣發團隊不到20人,胡沈員形容這是一支“輕便且有活力”的隊伍。而通過作品的演繹和面向公眾開放演出的舞團年度考核暨演員原創小作品展示,也讓舞團的舞者們獲得了“六邊形戰士”的美譽。
談及舞團未來,胡沈員不願將其簡單定義為“爆款孵化器”或“當代舞蹈探索者”,“兩者必須兼具,光探索不做作品不行,光有作品不探索也不行。”在大型舞台作品之外,他鼓勵舞者們自主創作,“我們每年會舉辦面向公眾的業務考核演出,所有作品都由演員自編自跳,每個人都要擁有二次創作能力,而不是被動接受編導的安排。”
在深圳幾年間,許多瞬間讓胡沈員確信“當初的選擇沒有錯”——市、區對文藝發展的專項扶持,深圳舞蹈月等舞蹈主題文化活動,都讓他看到這座城市對藝術的包容與支持。“這是一座青春之城,所以它也給了年輕人無限的空間。”在採訪中,他向廣大青年藝術工作者傳達出這樣的心聲:把目光投向深圳吧,在這裡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方向。未來,他和深圳當代舞團還將繼續在這片沃土上深耕,以舞為筆,編織更多關於熱愛與信念的可能。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銳/文 胡蕾/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