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深圳頻道

“獨角獸第一街”梅林重塑“城”與“人”

2025年10月30日21:09 |
小字號

在深圳福田,梅林街道的崛起堪稱一場“靜默的奇跡”。5年前,這裡還是舊廠房遍地、城鄉面貌交雜的邊緣地帶﹔如今,她已成為深圳最具活力的“獨角獸第一街”——僅佔福田區5%的產業空間,卻創造了全區近50%的工業產值,全市近三成的獨角獸估值。

這樣的蝶變絕非偶然,這場看似靜默的城區變革,實則精准踩中了全球科創產業向都市核心區集聚的時代浪潮。近年來,梅林街道以細膩的“用戶思維”,將整片城區打磨成一件以人的體驗為核心的精致產品。它清晰地揭示:城市競爭的核心,正從硬實力的“拼政策、拼資源”,轉向軟實力的“拼體驗、拼生態”。其底層邏輯,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發生了根本性轉移——在科創企業蓬勃發展的時代,人才取代資本與土地,成為了最核心、最活躍的生產力。

近年來,圍繞人才集聚的三重核心訴求,梅林的精准應答逐漸成為一套可借鑒的城市發展范式。良好的產業基礎、生活配套和生態環境,正成為吸引企業和年輕人的重要因素。

安居:破解職住痛點,重構人才扎根基石

要留住人才,首先要解決他們“住得下、住得穩”的基本需求,而傳統城市功能分區導致的“職住分離”,恰恰是消耗年輕人才活力的最大痛點。很多年輕人在郊區租房,每天花兩三個小時通勤,擠在早高峰的地鐵裡,到了公司已疲憊不堪,哪裡還有精力投入創新?梅林的突破,就從重構空間邏輯開始。

得益於早期生活區與工業區並存的規劃基礎,在舊工業用地向創新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中,梅林沒有大拆大建,而是以“繡花”功夫深耕現有業態,實現了產業與生活的深度融合。在梅林,190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與居住區、商業配套緊緊“嵌套”在一起,26家上市公司、46家總部企業和近300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布在居民區與商圈之間,形成了“工作就在生活旁”的產城融合生態。

更貼心的是,梅林為不同階段年輕人設計的“居住階梯”。初來深圳的畢業生不用再為找房發愁,“青年驛站”能提供15天免費入住,讓他們有時間慢慢熟悉這座城市﹔剛入職的年輕人收入有限,月租625元起的共享床位就能解決落腳問題﹔等到收入穩定,近萬月薪就能負擔起整租公寓,周邊還有地鐵和公園。

更難得的是,在享受中心城區便利的同時,梅林的租金仍比核心區CBD低15%-20%,2000余套人才公寓大多毗鄰交通線,這種“職住平衡”的空間設計,讓人才從漫長的通勤中解放出來,重新找回了“時間主權”。

共情:錨定情緒需求,打造精神棲息場景

當“住得下”的基礎需求得到滿足,人才對城市的期待便會向更深層的情感聯結延伸。如今的年輕一代,一邊在“內卷”中奮力打拼,一邊渴望“躺平”的鬆弛感,既追求職業成就,也看重生活裡的小確幸,城市的“情緒價值”與就業機會同等重要。梅林沒有用“單向供給”回應這些需求,而是以“用戶思維”重構運營邏輯,織就一張“你渴望→我創造→你感受→我應答”的情緒聯結網。

對初來乍到的青年,除了“青年驛站”的住宿支持,黨群服務中心裡還藏著“驚喜盲盒”——免費健身房、公益鋼琴房、共享自習室、創業卡位和書畫協會等多元空間,用一系列超預期的公共配套,為年輕人留下溫暖的“第一印象”﹔產業園區嵌入社區食堂與街心公園,不僅解決了“午餐吃什麼”的日常難題,也讓午休時能有片晒得到太陽的草地放鬆﹔就連廢棄工廠,也被改造成寵物友好的藝術園區——周末帶著寵物逛攤位、看展覽,或是在露營區和同好聊天,恰好契合年輕人對“鬆弛社交”的渴望。

“青年夜校”更是精准踩中成長節奏: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在社區裡就能學插畫、練瑜伽、敲代碼,為技能“續費”不用奔波﹔“聽見四季的聲音”音樂會IP則打破藝術的圍牆——2025年梅林山森林音樂會上,郎朗在千年古荔林間奏響琴音,觀眾在草地上自由而坐,風聲與琴音交織。這種“不端著”的演出姿態,正好滿足年輕人對“詩意觸手可及”的向往。

共生:激活本土優勢,構建人才參與式發展生態

當安居有了保障、情緒有了歸屬,梅林更進一步——它深知,真正留住人才的關鍵,從來不是“暫時滿足”,而是讓人才在心底認可,從在地居民變成發展主人。而這份認同感,恰恰得益於一處能平衡“都市繁華”與“自然詩意”的空間載體。梅林沒有浪費自身“深圳中心城區罕見山水之地”的稟賦,而是將這份稀缺性轉化為“城央桃源”的核心吸引力,搭建起“人才眷戀生活、生活反哺奮斗”的共生生態。

很多人不知道,梅林是深圳中心城區乃至全球超大城市中少有的“山水之地”,塘朗山、梅林山、銀湖山三座山環抱其間,還有三座水庫點綴,1.45萬畝山林相當於給城區鑲了一圈綠色的邊。梅林沒有讓這份山水稟賦成為養在深閨的風景,而是用生態廊道將其與人才的生活、工作場景深度融合:“鯤鵬徑一號橋”架起被道路割裂的山體,44公裡生態徑像一條綠色紐帶,把A Park、新一代產業園、卓悅匯這些年輕人常去的辦公地、商圈,與梅林公園、郊野徑等自然空間緊緊串在一起。打造的深圳首條“手作步道”,不用規整的石板,保留原生態的土路與植被,走在上面能踩出泥土的質感、聽見樹葉的沙沙聲——這不是刻意的“打卡點”,而是讓人才在忙碌間隙能“慢下來”的棲息地﹔“五園連通”假日巴士更像是“生活節奏調節器”,恰好化解了科創人才“工作與生活難平衡”的焦慮,真切感受到“工作在梅林、生活在梅林”的愜意。

這份“城央桃源”的生態優勢,又反過來滋養著產業生態的繁茂。2023年,“郎朗音樂世界”落戶梅林A Park園區。近2000平方米的空間,擁有專業音樂廳和近20間琴房,成為梅林音樂藝術的“實力擔當”。近年來,郎朗多次走進梅林后感嘆:“這裡的氛圍和節奏讓我感受到一種舒適的融合。”他表示,“梅林有煙火有山水,也有對創造的敬意。這裡所展現出的‘生態+產業+文化’立體特質,是我們選擇落戶於此的重要原因。”

生態文化共同賦能的區域魅力,也讓梅林更具人才吸引力:榮耀、貨拉拉等領軍企業扎根於此,身邊圍繞著百余家科技初創公司,還有全區最多的瞪羚、獨角獸企業,形成完整創新梯隊,3.28萬平的新一代產業園能夠創下超2000億元產值(營收),已成為深圳單位產值最高、人才密度最大、研發成果最密集的產業園區。年輕人來這裡,不只是找一份工作,而是一個完整的、能夠實現持續職業躍遷的生態系統——今天在初創公司積累的經驗,明天可能就會成為進入龍頭企業的敲門磚﹔和隔壁初創團隊的交流,說不定就能萌發新的創業靈感。梅林不再只是一個辦公地,更成了一個高濃度的“創新共同體”,而這正是中心城區吸引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深圳特區報&讀特

記者 沈勇 通訊員 馬思昀 蔣蒙

受訪單位供圖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