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同心之火 照亮夢想(全運會來了)

2025年11月04日09: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同心之火 照亮夢想(全運會來了)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04日 第 11 版)

火炬傳遞澳門站,火炬手郭建恆在火炬傳遞中。本報記者 富子梅攝

火炬傳遞廣州站,火炬手楊景輝、劉偉強(右)交接火炬。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火炬傳遞深圳站,搭載火炬的直升機進行空中傳遞。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火炬傳遞香港站,火炬手佘繕妡在火炬傳遞中。新華社記者 朱 煒攝

  11月2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火炬傳遞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4個城市同步進行,這也是全運會火炬首次在香港和澳門傳遞。“三地聯動、四城同傳”的創新模式,讓人們的目光聚焦於粵港澳大灣區。

  從在深海採集的“源火”,到四城傳遞的“聖火”,最終匯聚成象征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同心之火”,十五運會火炬照亮的,不僅是凝聚力量與激情的體育盛會,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畫卷。

  科技賦能體育

  創新活力奔涌

  此次火炬傳遞,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產業優勢大放異彩,充分展示了科技與體育的深度融合。

  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採集的“源火”,是通過太陽能引燃可燃冰的方式獲取。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組委會採火執行組組長陳宗恆介紹,依托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科研團隊在南海瓊東南“海馬冷泉區”1522米水深處,精准採集甲烷氣體並現場原位合成可燃冰,再通過特種裝置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實現深海引燃。為實現深海取火,團隊成功自主研制“可燃冰原位採集分解及引燃裝置”,不僅讓甲烷氣體實現穩定控制與高效燃燒,更讓火焰呈現湛藍色。

  在火炬傳遞中,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低空飛行器等“灣區智造”的硬核科技產品一一亮相。在深圳市蓮花山公園,人形機器人火炬手“夸父”以高度擬人的姿態完成百米傳遞任務﹔空中,直升機搭載火炬飛越40公裡,展現出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與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

  “與人形機器人一起傳遞火炬,感覺非常奇妙,也激勵我今后更努力地投身科研。”曾因“自制火箭”而出名的高中生火炬手王裕寧說。

  在廣州,整個火炬傳遞路線共11.6公裡,其中,火炬手跑動傳遞4.8公裡,其余6.8公裡由無人駕駛車輛載著火炬轉場,從越秀公園西門穩穩行駛至廣東體育館。

  火炬傳遞深圳站的50組火炬手中,有3名院士。“體育精神與科學探索有著共通的內核——對卓越永無止境的追求,對極限一次次的挑戰,以及團隊協作迸發的無窮力量。”跑出首棒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說。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火炬手顏寧深有同感:“體育挑戰人類體能與技能的邊界,科學則拓展人類認知與創造的疆界。”

  “十五運會火炬傳遞亮點多、科技含量高,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包容、拼搏奮進、敢想敢干的精神面貌。”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火炬傳遞處處長張力文說。

  展現灣區魅力

  營造熱烈氛圍

  在火炬傳遞過程中,四城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既突出嶺南特色、彰顯灣區活力,又加強與市民的互動,營造全民迎全運的熱烈氛圍。

  在澳門,舞龍舞獅表演拉開火炬傳遞序幕。沿途,許多市民游客駐足觀看,熱情地為火炬手們加油。

  在深圳市蓮花山公園,青少年合唱團共同唱響《春天的故事》,展現對城市的禮贊和對未來的向往。“我們希望展現當代青少年積極昂揚的精神面貌。”參加表演的深圳大學學生羅瑋怡說。

  “深圳大學有近百名師生校友作為運動員、裁判員參與賽事,也有眾多青年志願者投身賽會服務。我們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深化體教融合,弘揚拼搏精神。”擔當火炬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說。

  來自各行各業的200棒火炬手擎著火炬穿過四城地標,串聯成為一幅流動的畫卷。香港傳遞從特區政府總部出發,一路延伸至啟德體育園,彰顯國際都會風採﹔澳門傳遞從特區政府總部到大三巴牌坊,體現歷史與現代交融﹔廣州傳遞從鎮海樓到海心沙,千年商都底蘊與現代化活力碰撞﹔深圳傳遞從蓮花山公園邁向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

  上午四城分別傳遞,下午匯聚廣州融火,直觀呈現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便利,也傳遞出粵港澳三地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共同期盼。

  弘揚奮斗精神

  書寫嶄新篇章

  火炬手來自各行各業,一場火炬傳遞匯聚成一幅奮斗者的群像,也讓全民迎全運成為真實可感的集體共鳴。

  深圳最后一棒火炬手、競走奧運冠軍劉虹將這次傳遞視為激勵:“十五運會賽場,我將全力以赴,期待取得好成績。”

  “以全運會火炬手的視角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無限活力,我心潮澎湃,相信未來中國會越來越繁榮。”比亞迪集團騰勢汽車總經理李慧說。

  深圳網約車司機、火炬手黃天華說:“能夠參與這樣的活動,是我們普通勞動者的驕傲。”

  在香港,第四十一棒火炬手、輪椅醫生呂慧翔鄭重地接力點燃手中的火炬,再放置到輪椅上方特制的支架內。她雙手推動輪椅奮力向前,現場觀眾熱情鼓掌。

  火炬傳遞廣州站第二十棒為團體火炬手,由1名主火炬手和6名助跑火炬手組成,他們均為外來務工人員代表。其中,廣州市花都區新新相映流動人員黨群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鄭詩華擔任主火炬手。“這份榮譽,屬於所有為大灣區發展貢獻力量的建設者。”鄭詩華說。鄭詩華從湖南老家來廣州打拼已有23年,近年來,她所在的服務中心通過就業幫扶、權益維護等服務,帶動2萬余人就業。

  火炬匯聚,點亮“灣區同心 全運同行”的璀璨之光。秉持“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理念,粵港澳三地將全力以赴辦好賽事,書寫全運會的嶄新篇章。

  (本報記者季芳、程遠州、王雲娜、王堯、富子梅)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