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全運會 活力大灣區

圖為深圳灣體育中心。全運會籃球女子22歲以下組、馬拉鬆比賽在這裡舉行。其中,全運會馬拉鬆比賽從深圳灣體育中心周邊道路起跑,以深圳灣大橋為紐帶,橫跨深圳、香港兩地,最后回到深圳灣體育中心。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上海隊組合陳芋汐/掌敏潔在跳水女子雙人10米跳台決賽中。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廣東隊球員胡明軒(上)在籃球男子成年組比賽中突破上籃。新華社記者 李 博攝
11月9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會”)在廣東廣州拉開帷幕。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后,我國舉辦的首屆全運會,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大型體育賽事。
項目設置更加多元、群眾參與更加廣泛、場館改造更加惠民——十五運會不僅是一次體育盛會,更是一場關於活力、傳承與共融的時代敘事,映照出中國體育在新征程上的底氣與朝氣。
體育發展風向標
作為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歷經66年的發展,被認為是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風向標”。
十五運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佟立新介紹,本屆全運會競體比賽項目設34個大項419個小項,其中57個小項已在開幕前完賽,預計1.5萬余名運動員參加決賽階段的角逐。
在項目設置上,十五運會緊密對接奧運戰略,在游泳、海岸賽艇、高爾夫球、新現代五項、田徑、射箭以及射擊等比賽中增設新的小項。例如,分別新增了男子和女子的50米仰泳、50米蛙泳、50米蝶泳﹔海岸賽艇增設男子單人雙槳、女子單人雙槳及混合雙人雙槳3個小項﹔高爾夫球和新現代五項分別增設男子個人、女子個人2個小項﹔田徑增設4×100米混合接力﹔射箭增設復合弓混合團體﹔射擊增設飛碟多向混合團體。此外,攀岩項目將男子、女子攀石+難度兩項全能2個小項,拆分為男子攀石、難度和女子攀石、難度4個小項。這些調整不僅豐富了賽事內容,也為中國運動員備戰國際大賽提供了高質量的練兵平台。
在優化項目設置的同時,十五運會進一步拓寬了參賽渠道——除傳統的各省區市代表隊及行業體協外,以個人身份參賽的運動員也活躍在賽場。各代表團中,既有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也有眾多首次亮相全運會的新生力量,其中年齡最小的選手僅11歲,展現出我國體育人才梯隊的厚度與可持續發展潛力。
自2017年增設群眾賽事活動以來,全運會已成為推動全民健身的重要平台。本屆全運會群眾賽事共設置23個大項166個小項,包括舞龍舞獅、健身氣功、太極拳、廣播體操等4個展演類大項。其中,148個小項已在開幕前完成,預計約1.1萬名運動員參加決賽。此外,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設立青年組,進一步夯實青少年人才基礎﹔武術項目的設置,持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賽事創新地將群眾活動與各地節慶相結合,大大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例如,茂名定向比賽聯動“520荔枝節”﹔功夫之城佛山承辦太極拳、舞龍舞獅等項目﹔梅州舉辦五人制足球賽……群眾賽事活動如火如荼,上百萬人參加了預賽和“我要上全運”賽事活動,形成幾乎“周周有比賽”的火熱局面,讓“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體育健兒競技場
全運會賽場歷來以“卷”著稱,特別是在中國體育的一系列優勢項目上,全運會賽事的水平和激烈程度比奧運會和單項世錦賽還要高。
全運會開幕前“搶跑”的跳水比賽,上演了“神仙打架”。全紅嬋、陳芋汐、陳藝文、張家齊、練俊杰、曹緣、陳艾森、謝思埸等奧運冠軍悉數亮相,讓人們領略了全運會的強度與精彩。
十五運會正逢洛杉磯奧運會新周期,是觀察中國競技體育新變化的窗口。賽場上,一些功勛卓著的老將以堅守書寫傳奇。與此同時,一批初露鋒芒的年輕小將勢頭正盛,展現了中國體育的厚度與家底。
37歲的馬龍,即將踏上自己的第六次全運會征程。和巴黎奧運一樣,馬龍隻報名參加團體項目比賽,他將與王楚欽一道,迎戰樊振東、許昕等國家隊隊友,期待用一枚全運會金牌,為自己的全運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同樣在全運會上演“最后一舞”的還有蘇炳添。這名出生於廣東中山的“亞洲飛人”,為了代表家鄉再戰全運,一直在訓練場上堅持奮戰。十五運會上,他將參加男子4×100米接力比賽,用一場拼盡全力的奔跑,表達對田徑的熱愛與承諾。
巴黎奧運會上,黃雅瓊與搭檔鄭思維奪得羽毛球混雙項目金牌,“雅思組合”圓夢賽場。此前,兩人已宣布退出國家隊和國際賽場,十五運會將成為“雅思”在羽毛球場上的絕唱。
全運會的賽場,歷來也是新星登場和閃耀的舞台。許多未來的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正是從全運會開始嶄露頭角的。
在提前進行的十五運會射擊項目中,10個奧運設項中有7個冠軍被00后或05后選手收入囊中,其中不少年輕射手在比賽中挑落了奧運冠軍。14歲的劉子揚、15歲的杜雨宸、18歲的王子菲……在未來的世界大賽上,我們或許很快就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泳池中,“小孩姐”於子迪在今年夏天的游泳世錦賽上大放異彩。十五運會上,年僅12歲的她將迎來首秀。15歲的呂沁遙、14歲的魯星辰等泳池新星,同樣有望以青春姿態掀起水花。
我們還可以見到中國體操首位05后世界冠軍洪延明、17歲的短跑新星陳妤頡、世界青年標槍紀錄保持者嚴子怡、13歲滑板女孩鄭好好……這些年輕的名字,已經開始在世界賽場閃耀,他們身上所散發出的朝氣與潛力,正是中國競技體育未來最亮的底色。
體育惠民新風尚
廣東省奧體中心、天河體育中心、深圳市體育中心……讓老場館煥發新活力,是十五運會的建設重點。辦好一次賽,激活數座城,這場體育盛會不僅是優秀運動員們同場競技的舞台,也將培育打造更多運動場景,引領民眾運動健康生活的新風尚,讓粵港澳大灣區因全運會而愈加迸發活力。
在“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和“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下,十五運會超過九成的競賽場館利用現有場館改造升級,在全運會史上首次實現不新建任何大型場館,有效降低了辦賽成本。
以廣州為例,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30個比賽場館,全部為老場館改造。在廣東省奧體中心主場館改造工程中,二層空間的玻璃幕牆被去除,改為通透的開放式運動空間,賽時作為觀眾疏散平台,賽后則將成為適應嶺南氣候的全民健身活動空間。
在佛山順德,德勝體育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並已接受實戰檢驗,這填補了順德新城大型文體設施空白。為賽后繼續承辦大型演唱會、電競賽事等活動,場館還引進了可比肩NBA的大型吊斗屏等設備,將辦賽成果切實轉化為全民紅利。
在惠州,體育運動設施也在全面煥新升級。從賽事場館、體育公園到健身步道,當地切實改造運動惠民空間,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升至3.19平方米,以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身需求。
作為全運會歷史上城市覆蓋最廣的一屆,想要聯合辦賽更順暢,離不開骨干路網交通樞紐升級。通過拓寬車道、退圍拆圍等方式,廣東圍繞623條涉賽保障道路,全力疏通堵點、整治環境、提升景觀,構建賽事交通調度的“數字大腦”。智慧交通調度系統可以實現對賽事車輛的全程可視化監控、智能路徑規劃與擁堵預測,以“智”提“質”,護航賽事運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