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百三十多款高科技產品涵蓋十五運會多個領域

活力大灣區 滿滿科技范

2025年11月15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5日 第 05 版)

  以電光水霧形式呈現的主火炬“熊熊燃燒”,安防機器人智能巡邏,數字人實時講解賽事,運動員接受高精度技術診斷……正在如火如荼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的“秀場”。

  本屆全運會著力將最新的科技產品、創新技術融入辦賽全鏈條、全過程,130多款高科技產品涵蓋“技綻開幕、智慧場館、賽事保障、科技助殘”四大領域,呈現滿滿科技范兒。

  智慧場館賦能精彩賽事

  前不久,十五運會男子足球U18組的部分賽事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體育中心舉行,球員在綠茵場上激烈角逐,觀眾的加油聲一浪高過一浪。熱鬧背后,是精准調度整座場館的“智慧大腦”確保了賽事平穩運行。

  走進寶安體育中心的智慧指揮中心,巨大的數據可視化大屏上,9873台設備的運行狀態、能耗數據等關鍵信息實時跳動。“這是專門為全運會而建的可視化指揮體系。”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場館運營部部長王俊介紹,場館構建了高度仿真的數字孿生運營中樞,實現對全館設備、能源與安防等關鍵要素的統一調度、實時監控與智能預警。

  十五運會廣東賽區75個比賽場館中,超過90%為現有場館升級改造而來。AI(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深度嵌入智慧場館建設,不僅讓舊場館煥然一新,還保障了各項賽事更加高效、順暢運行。

  聚焦智慧全運,廣東移動針對重點場館持續推進5G—A升級,規模部署3CC(三載波聚合)技術,充分滿足賽事直播、觀眾高清分享等需求﹔同時圍繞跨境賽事項目,試點應用粵港澳可漫游“集群通信”技術,實現一部終端、三地實時對講,高效協同競賽組織、安保、醫療、交通等團隊。

  在香港啟德體育園,4個“全運AI義工”正在為觀眾提供向導服務。這款由香港數字政策辦公室專為全運會研發的智能設備,擁有普通話、英文及粵語三語溝通能力,可實時更新全運會資訊。開賽以來,它們已累計處理超千次查詢,成為場館服務的得力助手。

  據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主任潘永權介紹,澳門各個場館全面更新了計分系統和即時通信系統,精准實現賽場內、場館大屏幕、新聞中心等的同步顯示和及時播報,進一步優化觀賽體驗。

  競技場上,AI直播相機自動追蹤軌跡、捕捉高光、統計數據,成為裁判的精准助理﹔體育館內,由AI攝像頭組成的“天眼網絡”,可提前15分鐘預判人流聚集風險,並自動制定應急疏導方案……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體育場館的運維模式,推動賽事保障從依賴經驗邁向數據驅動的精准化、可視化與智能化管理。

  科技助力城市安全順暢

  十五運會期間,廣州近百個城市志願服務站的外牆,被刷上一層微納米級被動式制冷涂層。這項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的技術,僅憑材料本身就能讓牆面降溫,預計將大幅減少常規制冷用電和碳排放。

  火炬傳遞過程中大放異彩的自動駕駛,也在切實保障城市運行。家住廣州市天河區的市民王女士帶孫女去看比賽,途中乘坐了滴滴自動駕駛車輛,切實感受到科技全運的魅力。“方向盤自己轉,全程穩穩當當,避障、轉彎、變道都很順暢。”下車后,王女士點贊。

  作為廣州城市合伙人,滴滴自動駕駛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期間,圍繞廣州的體育場館和媒體中心等重點場所提供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車輛搭載自研的軟硬件系統,能實現多層安全冗余,為乘客提供多重安全保障。”滴滴自動駕駛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運會期間,香港入境處在指定出入境口岸共設置16條專屬自助通道,相關人員可刷臉過關,隻需約7秒便能完成出入境檢查手續。香港入境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總結這次經驗,評估推行容貌識別技術的可行性,研究推出更多便利旅客的出入境措施。

  同時舉辦全運會和國際大賽車的澳門,也運行得井井有條。“科技賦能交通指揮系統,智慧交警時時在線,保証路面異常情況可以第一時間在交通警察現場疏導下解決。”澳門特區治安警察局交通廳有關負責人介紹。

  成果推廣造福產業民生

  5G—A人形機器人火炬手“夸父”,完成百米傳遞任務﹔3台人形機器人手持擊槌,精准敲擊“青銅句鑃”……當人們還驚艷於人形機器人在舞台上亮出的“絕活”時,它們已走進工廠車間和百姓生活,在真實場景裡加速“上崗”。

  樂聚機器人已交付第一百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給北汽越野車,還攬獲多家知名車企訂單﹔優必選瞄准搬運、分揀、智揀環節,相關產品已進入吉利汽車、比亞迪、順豐等工廠實訓﹔眾擎機器人計劃未來兩年在搬運、物流等場景落地,明年將交付3000台機器人。

  賽時炫科技,賽后留產業。十五運會上展示的各種創新技術,源自粵港澳大灣區強大的科技產業支撐。一項項高新技術成果通過接受實戰檢驗,加速落地應用,在與日常新需求的緊密對接、碰撞裂變中,持續服務於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

  智能仿生手通過腦機結合等技術,幫助肢體殘疾人重新實現“如臂使指”﹔AI視障眼鏡融合邊緣計算等技術,幫助視障人士實時感知環境、規劃路徑……“我們將把這些助殘科技產品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無障礙城市建設標准,讓‘全民全運’理念落地生根。”殘特奧會組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殘聯理事長陳學軍說,科技有了溫度、創新接了地氣,就能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為十五運會量身定制的智能安防系統,稍加改造,即可應用於機場、火車站、大型商業綜合體等場景﹔為運動員開發的健康監測技術,能夠快速轉化為消費級健康產品,服務更廣泛人群﹔精准復刻場館的數字孿生平台,也將成為智慧城市運營不可或缺的寶貴遺產。“‘辦賽事、興產業、惠民生’是本次科技賦能全運的核心目標。”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表示,130多項科技產品全面構建了“需求牽引—技術研發—場景驗証—產業轉化”的完整閉環。

  (賀林平、富子梅、李霞、李剛、王星、劉森君)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